本 期 要 目
Δ范恒山:雄安新区建设要体现特殊的品位与气质
Δ我院举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
Δ两项目获校研究生学术科技节立项
Δ我院开展博士生宣讲团支部巡讲活动
Δ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圆满完成
范恒山:雄安新区建设要体现特殊的品位与气质
【编者按】2019年4月1日出版的《中国雄安》杂志刊发记者对名誉院长范恒山的专访,原题为《范恒山:雄安要科学规划 但不等于固化不变》,2019年4月8日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同步予以刊登。在访谈中,范恒山对有关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访谈内容刊发如下。
雄安新区的设立,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名誉院长范恒山从2006年开始担任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后任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亲历了近十余年来几乎所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出炉过程,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重大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范恒山也有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在他看来,建设雄安要循序渐进,谋定后动,不能急于求成,“一个脚步走偏了,今后付出的代价是不可逆的。”但同时要与时俱进,每一寸土地都要科学规划,但也不等于今后就固化不变。
“雄安新区要紧扣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核心”
中国雄安:你从2010年左右就开始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问题,也全程参与了有关北京非首都功能承载地的研究论证工作。从你的角度,怎么理解设立雄安新区的意义和必要性?
范恒山: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可以说是深谋远虑、审时度势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同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紧密相联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基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有机结合,但首先是问题导向。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京津冀这三地自身而言,都存在着许多突出矛盾且不断滋生发展,尤其是北京因功能庞杂而导致超负荷运转,“大城市病”比较严重;二是,从整体上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的状况是,京津冀三地比较优势突出但互补性差,体现出竞争大于合作、独行多于联动的特点。自我封锁自成体系必然导致经济同构,经济同构必然产生不良竞争,而不良竞争又会进一步导致地区分割、市场封锁。致使三地间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多,合作协调越来越少,许多合作仅限于口头和表面,最终导致区域整体竞争力不强。我们看到,虽然京津冀地区地位独特,但活力和效率明显比不上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
北京功能混杂,不仅影响了自身的运转,也影响了京津冀三地的协调运转。因此,解决北京存在的问题和三地协同发展的问题,都必须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我们看到,过去数十年来北京的人口在不断膨胀,政府多次就限制北京人口做出规划,但这种限制不断被突破,规划最后变成“一纸空文”。为何北京人口越来越多?除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地方人口向首都流动这种一般性规律使然外,主要是因为北京功能复杂,它不仅聚集了几乎所有的一般城市功能,还聚集了首都特有的功能,比如国际交往、外交事务等。由于功能太杂,就导致了人口大量集聚,也因此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格局混乱、供给不足、管理缺位等一系列问题,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就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牛鼻子”。
这样,雄安新区的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从理论上说,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可以分散地放在天津、河北所有地方,甚至是全国的许多地方,但有些特殊功能的转移还不能过度分散,必须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承载地。经过反复思考、论证和比选,最后决定在雄县、容城、安新三地来建立集中承载地,这就是现在的“雄安新区”。雄安新区直接的功能是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发展新的两翼,共同承担起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历史责任。换言之,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是设立雄安新区的核心要求。
所以,雄安新区的建设,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雄安:雄安新区主要承接北京的哪些非首都功能,如何理解这种承接?
范恒山:首先要明确,雄安新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它的最重要的功能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而不是简单地圈一块土地来招商引资和发展产业,第一功能是疏解,如果脱离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去建雄安新区,就走错了方向。所以一定要紧扣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核心。其次,疏解什么?根据有关文件和规划精神,我理解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有关产业,疏解这些产业并不意味着原有产业的照搬照移;二是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三是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第三,要特别强调的是,疏解并不意味着是在北京之外建一个仓库,简单把北京移出的这些东西往里面装。疏解的过程也是培育、发展、提升的过程,对产业疏解尤其是如此,无论什么产业在雄安落地都应体现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都应体现高新高端的特点。同时,雄安新区的建设也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过程,要把握发展需求、借鉴多方经验、坚持国际标准,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一个体现未来科技和人文发展最新成果、融合优秀传统和现代文明的现代化新城,我们可以叫它“未来之城”,或者说是代表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一个城市。
中国雄安:从当前看,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更多疏解的是一些工业企业和物流、批发市场,“啃硬骨头”的力度还不够,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范恒山:疏解是一项系统过程,必须分步推进。我理解,当前的疏解,一要考虑难易程度,应该由易到难;二要考虑当务之急,应该着力解决突出矛盾。这几年主要疏解的是一些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就体现了这两个方面的要求。这些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处于城市中心地带,带来的人流量车流量都比较大,是导致北京产生“城市病”的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对它们的疏解成为当务之急。另外比较而言,市场搬迁也相对容易,主要是要有承接的场地,并不涉及十分复杂的体制问题和利益关系。疏解会稳步向前推进。按照相关规划的要求,将一步步疏解一些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以及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事业单位等,对这些方面的疏解,难度会大一些,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创造必要的条件。比如要建设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缩短雄安与北京的时间距离,让大家心理上感觉距离不远、实际运行也很快。还要在体制机制上做一些探索,对疏解到雄安新区的有关人员,保障其必要的利益、并给于相应的激励,如保留北京户口、给予更高一些的工资和补助。另外,随着雄安新区建设的展开,要逐渐给转移人群提供更有利的居住生活条件,比如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条件,方便孩子上学、群众就医等等。在疏解方面,还需要把市场机制和行政推动有机结合起来。可以预见,作为“未来城市”,随着雄安新区建设的推进,对人们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不仅会对转移人群产生吸引力,还会吸引一些有志之士主动到雄安工作居住。
“雄安新区建设要体现特殊的品位与气质”
中国雄安:雄安新区要建设成为“未来之城”,应该体现哪些关键要求和内容?
范恒山:总体来说,要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未来之城”,在把握“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这个总要求的前提下,既具备一般城市的优秀特点,又体现自身的独特优势。一个能够经得起历史评说和保持旺盛活力的城市,必然是体现特殊的品位与气质的城市。
具体来说,雄安新区应该体现这样一些要求和内容:第一,它应该是一座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化城市。有关规划要求,雄安新区要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重要一极。作为世界级城市群一般应具有空间结构紧凑、经济联动密切、创新要素集中、基础设施高端、经济高度发达、社会和谐安宁等特点。就我国而言,目前从国家层面提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只有三个地方,即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作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重要一极,雄安新区理所当然应该具备这些特点,成为京津冀城市群中的一座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的城市。
第二,它应该是一座体现时代色彩和科技精髓的城市。除了规模适当外,它的基础设施、房屋建筑和空间布局等应该是这样两个方面的融合:一方面,以现代信息、环保技术等为支撑,体现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环保宜居的要求;另一方面,以优良文化、精神为导向,体现历史传承、文明包容和时代创新的特质。
中央强调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有些人对此不太理解。我认为,这既反映了雄安新区建设的高质量高标准、也体现了雄安新区建设的艰难性持久性。作为历史之城、未来之城,雄安新区建设必然是高水平的,代表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应该是人类历史上城市建筑的典范,时间抹不去它的风采,即使历经千年也仍然会熠熠生彩、闪闪发光;同时,作为精品之城、智能之城,雄安新区的建设必然是高难度的长时间的,需要精心打造、精细打磨,需要有长远眼光和历史耐心,一代代努力,恐怕历时千年也还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提升。
第三,它还应该是一座以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支撑的城市。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们面对的重要使命,而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科技创新为主导、现代金融为主要支撑、人力资源为主要推动力;必须是产业结构高新高端、配套系统协调完备,能够支撑高质量高水平供给、促进可持续发展。雄安新区要按照上述要求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特别注重高端高新产业的培育,注重产业在疏解中的转移和提升,使新区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在推动全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概括地说,作为“未来之城”,雄安新区在空间结构上要科学合理、产业体系上要高端高新、基础设施上要优质智能、生态环境上要优美自然、城市风貌上要创新包容、社会治理上要智慧现代。
中国雄安: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应该把握的最关键的要素是什么?
范恒山:我以为,最关键的要素是创新。雄安新区设立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而要建设好雄安新区,必须始终坚持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一个超凡脱俗、映照历史、彪炳千秋的独特雄安,雄安新区应该是推动创新发展的示范区。在雄安新区建设的过程中,创新始终是它的精髓,也是它的核心,一切都可以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创新。雄安的创新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城市设计的创新、科学技术的创新,但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体制创新,有了这个创新,就能够实现和带动其他方面的创新。
“在打基础阶段,宁可慢一点,也要好一点”
中国雄安:雄安新区在体制创新方面要做些怎样的努力,雄安新区是否还承担着为国家新一轮深化改革探路的使命?
范恒山:伴随着雄安新区建设的是一系列改革,这不仅涉及顶层设计,也涉及各个领域的改革;不仅涉及领导组织体制,也涉及管理运行方式。从目标上看,雄安新区应该实行全新的体制机制;从过程上看,雄安新区应该是改革开放的高地。前面谈到有关雄安新区要体现的关键内容问题,打造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也应该是它的一个特质。
目前有关方面已专门就雄安新区的体制机制创新提出了意见,雄安新区应结合实际落实好。在我看来,有这样几个方面对雄安新区可能十分重要:一是,雄安新区要肩负起重大改革的创新试验任务,勇于在一些前沿问题和难点问题上先行探索,而国家也应该赋予雄安新区先行先试的改革权力和任务。二是,雄安作为典范城市,要在形成体制机制新范式上走在前列,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例如要围绕形成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促进和衡量高标准的指标体系、绩效体系等方面形成经验和范式,打造雄安标准,而雄安标准就是国家标准。三是,要把打造国际超一流的营商环境作为雄安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抓手。营商环境牵涉到各个方面,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必然是全面的、深刻的改革;营商环境也是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条件,改革应该为之下力使劲;推进营商环境的改革,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必然会联动推进。无论是从雄安新区具有的地位看,还是所涉及的许多方面的具体改革内容看,雄安新区都自然而然地起着为国家新一轮深化改革探路的使命。当然,雄安新区的改革不能也不会替代其他地区的改革,其他地区也应该坚持改革的大方向,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抓住关键环节大胆创新,力争先行先试。
中国雄安:雄安新区很快会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在建设中应该重点注意什么问题?
范恒山:我以为特别要把握这样几点:首先是坚持循序渐进。雄安新区的建设一定要有历史耐心。要抢抓机遇、只争朝夕,但不能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很多基础性工作要打扎实,不要简单被外部舆论所影响、更不能为追求当前政绩所捆绑,要树立“功成必然有我,但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理念。在打基础阶段,宁可慢一点,也要好一点。现在的慢,是为了以后的快,“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任何一个方面都要精心谋划后行动,即所谓“谋定而后动”。对于“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建设一定不能操之过急,要精心设计、严格论证、科学操作、水到渠成。一个脚步走偏了,今后付出的代价是不可逆的。
其次要坚持精益求精。每一个环节、方面和领域都要用最先进的理念来谋划、用最高的标准来衡量、用最优良的技术来支撑、用最有效的方式来推进。绝不可粗制滥造、敷衍对付。要把工匠精神与责任意识渗透到每一个具体项目的设计和操作中去,不仅使最后的成果是高精尖的,也要使建设的过程是完美无瑕的。
其三要与时俱进。雄安新区的建设一定要集汇人类之聪慧、世界之精华、时代之要求、发展之时尚和科技之精髓。但社会创造的这些智慧成果是在不断发展积累之中的。雄安新区的每一寸土地都要科学规划,并且要保障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经确认后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但规划也要与时俱进,在经过必要程序的前提下,及时吸纳新的社会文明成果、及时调整明显不适当的既有设计。确保雄安新区的建设符合发展的要求。
其四要突出特色。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讲过,雄安新区要成为最好的,其前提必须是独特的。作为未来之城的雄安新区在城市风貌、空间格局、发展质量、体制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都要有自己的特色,既要融合国际国内最先进的内容,又要体现错位发展的要求和坚持从实际出发,从而使雄安新区建设在保持高标准先进性的同时体现独特性和差异性,让雄安新区成为“这一个”而不是“又一个”。
“越早进入雄安,今后获得的机会越多”
中国雄安: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的定位是否会与北京疏解之后发展高新产业的定位有一定矛盾和冲突?
范恒山:首先,北京的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与这个定位相适应,现有北京的很多产业都需要向雄安新区、京津冀其他地区甚至是京津冀以外的地区疏解,今后北京的重点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总体定位上,雄安新区的产业发展与北京是不构成冲突的。其次,雄安新区作为北京的新的一翼,是北京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北京是相辅相成的。在产业配置上也不是两个不相干的行政主体的配置,而会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和北京与雄安新区协调发展的要求来统筹谋划、一体配置,这种配置必然是错位的和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其三,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部分产业的疏解和承接之地,与北京的相关产业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也不会构成冲突。当然,对于雄安新区来说,这种承接不是简单拿来,会是在提升基础上的承接。其四,即便有某些高端高新产业需要在北京和雄安两地布局,也并不一定直接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因为两地间对发展高端高新产业都有一定的容量和特有的市场。
中国雄安:雄安在建设中明确了不搞“土地财政”,探索新的城市开发模式。具体这种新的模式应该如何探索呢?
范恒山:雄安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未来之城”,在各个方面都会是典范和标杆。这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视界,也为创业者们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认识到这一点,就会主动把握这个机遇,总的来说,进入越早,今后所获得的机会会越多。雄安的这种特点也会是吸引很多企业和个人到雄安投资创业的大前提,愿意到雄安投资的企业应该不会少。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结合其他体制创新,积极探索具有雄安特色的投融资模式。我个人的建议,还是应该把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结合起来,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在政府方面,可以通过发行专项建设债券、设立适宜基金筹集资金,也可以通过提供配套环境和“打包”服务促进投资者增加投资。在市场方面,除通过工程项目带投资外,还可以利用混合经济、股权激励、合作开发等方式,广泛推动国企、民企和其他主体集聚投资,大力度参与雄安新区建设。
在这个方面,我还是要强调一句,建设雄安新区是国家的重大战略,而雄安新区又是各方面都处于高点的“未来之城”,发展的空间和盈利空间都很大,有国家战略背书和品质标准支撑,进入雄安绝不会让投资者失望,进入的越早,所得到的发展空间越大。聪明的企业和投资人,应该有长远眼光,及早行动,不要观望。
我院举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
4月9日,由我院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作为首席专家承担的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利益补偿机制研究”开题报告会在校举行,校党委书记韩进、党委副书记沈壮海出席开题仪式。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耀彬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沈体雁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成金华教授,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成艾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宋德勇教授,《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编辑部主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吕新华研究员,校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谭秀杰老师等组成的专家组,以及各子课题负责人出席开题报告会。我院师生代表30余人参加。
党委书记韩进代表学校在开题仪式上致辞。他对莅临报告会的各位校内外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同时也对课题组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表示祝贺。他指出,利益补偿机制的相关研究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亟需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找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过程中相关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法。研究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讲实话的心态和方法,希望武汉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团队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来开展重大项目研究,最后预祝开题成功。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培刚主持开题仪式环节。
课题组首席专家范恒山教授在开题报告上向专家组简要报告了项目的选题背景及其重要意义,项目的研究目标、研究思路、总体框架及其重难点,以及子课题的结构和主要内容等,并就课题的进度安排、成果的形式和发布、经费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张建清教授主持开题报告环节。
专家组充分肯定了课题所具有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高度评价了课题组的研究设计,对课题组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努力给予了充分认可。与会专家结合课题研究内容,依次发表主题发言,针对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点,提出了极具价值的建设性意见。
——刘耀彬教授围绕补偿的不同类型指出,构建区域利益补偿机制,首先需要兼顾外部性和公平性,要发挥市场作用和公共产品的作用,并且要明确完全发挥还是部分发挥市场作用;其次,还要明确横向补偿、纵向补偿、横纵结合等补偿方式的依据,以及不同补偿方式中补偿额度的确定;最后,补偿还应考虑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
——沈体雁教授基于补偿的空间尺度和体制机制认为,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补偿来确定区域生态系统地理单元,根据农产品、生态品、资源品等不同类型市场的特征对地理单元的大小进行划分。此外,还应从市场的角度构建补偿机制,并划分市场作用的边界和补偿的边界,可以根据公共治理理论、博弈论与计算科学结合等设计补偿机制,进而实现自我补偿。
——成金华教授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指出,要根据当前中国实际构建区域利益补偿机制,重点是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恰当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对湿地、林地、江河的补偿方式应该有所区分;第二个是应该建立多元化、市场化、横向纵向结合的补偿机制;第三个是要构建利益补偿的长效机制,应该既从理论上阐述如何构建利益补偿的长效机制,也要弄清实施利益补偿的重点、路径以及方法等。
——成艾华教授认为,应该明确生态、资源、粮食市场中的补偿方与受偿方,要对利益补偿中的补偿额度进行恰当的量化处理,此外,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偿是以商品化率还是以粮食产量来衡量的问题要做进一步探究。
——宋德勇教授针对课题自身的框架结构设计认为,首先,应该由三维(政府-企业-居民)补偿机制扩展为不同区域的利益补偿机制;其次,应该以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为主线,以整体利益最大化、机会的共享最大化以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导向确立利益补偿的原则;接着,要从资源、生态、粮食三大方面分别概括补偿的内容以建立长效机制,要分阶段定义补偿机制的内容、方式和原则,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最后,要以一条主线连接贯彻资源品、生态品、农产品补偿机制。
——吕新华研究员指出,课题主题的选取十分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课题设计框架严格紧密有逻辑。此外,课题成果的产出并非为了应付一时的项目考核,而应该成为利益补偿研究中新思想、新理论的集中体现,他对课题产出高质量论文寄予殷切期望。
在与会专家主题发言后,各个子课题负责人郭熙保教授、朱翔教授、张占仓研究员、林爱文教授、张建清教授依次对课题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重点、预期成果等方面作了说明,同时他们感谢专家们对课题组提出的宝贵建议,表示将结合各位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重新构建研究框架。
最后,项目首席专家范恒山教授代表课题组衷心感谢与会专家的发言以及所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并表示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将结合各位专家的意见,重新梳理研究的思路和内容,力争在规定时间内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同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站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来研究,紧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第二要站在解决新时代基本矛盾的高度来研究;第三要站在为国家决策服务的高度来研究,能够通过课题多出建设性成果;第四要站在以形成理论和实践创新和成为这个方面重要学派为目标的高度来展开研究。
我院成立10余年来,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社科基金、自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还承担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我国区域与城乡发展和中部地区发展系列研究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项。“新时代构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利益补偿机制研究”是推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深化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关键,对加快实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更好地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两项目获校研究生学术科技节立项
4月19日,“创响中国”武汉大学站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科技节开幕式举行。本届科技节以“守正创新 崇学至善”为主题,包括新生青春训练营、论坛讲座类、学科竞赛类、跨学科交流类、学术诚信教育类、创新创业类、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等系列活动。活动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研究生院共同举办,我院研究生团队共获得一个重点项目和一个一般项目立项,这也是继去年第十三届研究生学术科技节我院再获立项。
《先锋领航,寻找未来的投资家——首届华中地区高校研究生模拟投资大赛》荣获重点项目。该活动目的在于:为华中高校研究生提供一个专业化的金融投资模拟训练营地和平台。深入学习股票市场投资的各个环节,将金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的投资理念和风险意识,提高对于金融证券市场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加强各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提升学生金融素养。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第二届武汉高校跨学科学术沙龙活动》荣获一般项目。该活动的目的在于:学生层面,为武汉高校研究生提供一个跨学科交流的平台。拓宽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激发学生研究热情,营造分享合作的科研氛围。研究层面,发挥领域专长,激发创新。解决研究复杂性带来的桎梏,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建议。
我院开展博士生宣讲团支部巡讲活动
根据《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和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相关要求,我院研究生党支部于4月24日开展了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和逻辑”为主题的支部巡讲活动,30余名师生参加。该活动特别邀请了我校博士生宣讲团成员吴汉勋博士作为主讲。
吴汉勋博士从把握“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含义、理解“我们仍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的含义和理解中国现代化模式的世界意义三个方面,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和逻辑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交流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围绕 “一带一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话题与吴汉勋博士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交流与探讨。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表示对 “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加强了同学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圆满完成
我院2019年的硕士研究生总招生计划为16人,通过推荐免试已接收10人,另外,经过统考初试、资格审查,3月27日进行了笔试、综合面试,并上报研究生院审核,最终拟录取了5人,所有学生均来自全国高水平大学和重点院校。至此我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