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 网站首页
2017年第7期工作简报时间:2018-11-02  点击数:

本 期 要 目

Δ我院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研讨中部地区发展新优势

Δ我院成功举办国电长源企业领导人培训班

Δ我院组队参加武汉大学研究生篮球赛

我院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研讨中部地区发展新优势

10月30日,杨刚强副院长主持召开内部研讨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探讨中部地区发展新优势,全体教师结合学科背景积极参加研讨,踊跃发言。现将部分教师发言刊发如下。

副院长杨刚强

党的十九大关于区域发展的重要论断。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重大新判断。也深刻阐述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体路径,强调的重点之一就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其中对中部地区而言,十九大报告强调的是“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1999年以来,我国逐步形成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其中,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2005年我国在税收上对中部地区实施优惠政策。就2005年一年,中央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中部各省达3000亿元,有力地支撑了中部各省发展。2006年以来,中部地区各项指标在全国四大板块排位中增加迅速,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影响,东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受阻,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加大,中部地区经济进一步活跃。这与我国区域政策密切相关,区域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正向影响逐渐显现。2006-2016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 号)、《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发展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发展中部地区的优势,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是亟待学界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从2004年开始,武汉大学就把锻造智库作为人文社科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因此,相应地推进了一批省部共建的研究院,中部院就是其中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新时代,智库建设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既然是智库,就应有别于一般的教学单位,就应加强理论家和实干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知“和”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就应培养专业团队,就应出专业成果,就应为政府提供咨询决策。因此,我觉得今天的研讨是十分有意义的,中部院作为智库单位今后还将围绕区域热点问题,开展更多的内部研讨,推动智库建设的相关工作。

副院长王磊

(该发言亦是武汉大学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王磊教授,应邀出席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主持召开的,湖北省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征求意见座谈会上的发言)

十九大精神重点在于贯彻,关键在于学习。关于学习领会,谈三个问题。首先是报告的核心精神在于“新”,这个字出现了170多次,单个字的实词里面最高的了。而基本逻辑就是新的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新的使命要求新的方略。所以说它既新,又不新,因为这恰恰是回归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上来,那就是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与时俱进地解决问题,既不是永远正确的教条主义,也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经验主义,而是一条结合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结合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道路。第二,新在哪里,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知道,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所以这里的不平衡主要是指由于差别性的政策和制度所造成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在发展阶段和程度上的悬殊差异。这些在特定时期曾经发挥过特定历史作用的政策制度,与新时代的要求已经越来越不相容了,客观上造成了相对落后地区的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不充分主要是指发展处于早期阶段,这不仅包括相对落后地区发展的不足,也包括了先发地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功能不足,所以又造成了相对发达地区的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的福祉,否则要那些物质是做什么用呢。所以,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就是要让发展的方式服务于发展的目的,也就是所谓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第三,基于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十九大确定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这里的现代化,不是指从农业社会向传统工业社会转型,不是指在生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环境污染、生人社会和两极分化,而是指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型,通过宜居的环境、合理的密度、社会的融合,来创造财富的过程。所以现代化不只是物质财富的增加,19大也首次未设定GDP目标,而是指生产和生活方式上的转型。所以现代化不是只有一个版本,改变不平衡不充分也不是说搞成一个样子,而是指生产方式的升级和生活水平的趋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关于贯彻落实,就是将对精神实质的领会,落实到湖北的具体现实中来。谈三个问题。首先是湖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省情。湖北当前的不平衡体现在多个尺度上,不仅存在于一主和两副之间,还存在于两副和多极之间,中心城区和新城区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湖北当前的不充分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体现在普遍意义上的发展不足,还体现在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引领功能不足。这就意味着各地发展的出发点是不同的。第二是湖北现代化的目标。已经说过现代化没有统一的模板,那么鉴于现代化的本质和湖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省情,湖北的现代化就应因城因地施策,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最终实现生产方式的升级和生活水平的趋同。第三,实现现代化的途径。长期以来,我们搞平衡搞充分,或者说推进现代化的一个办法就是靠政府主导的生产性投入,结果很多时候不仅没有产生预期的效益,反而破环了宝贵的环境,不说是与现代化背道而驰,那至少也是徒劳无益。原因在于我们忘记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或者说不敢让要素充分自由流动起来。如果土地不能流转、人口、资金不能流动,大量的人口、资金被锁定在有限的土地规模上,或并不适合发展的地区,那么绿水青山成不了金山银山,而且很可能变成恶水穷山。所以,现代化不是说经济总量一定要达到多少标准,关键在于通过要素的流动和再配置,改变地的形态面貌和人的生活状态,来实现较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共同发展,差异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做的,一是管好流动的秩序,就是让要素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与流出地的发展方式转型、流入地的承载能力建设,以及流入、流出地之间利益共享机制建设相匹配,二是要管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地区间生活质量大致相当。

基于上述认识,就关于建设现代化强省的《决定》中的具体内容提几点建议,第7点加入“因地制宜拟定现代化目标与路径,并进行以人均指标为主的分类考核”。第10点建议加入“加快全省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的建设和推广”。第12点主要是关于对外开放,建议加入通过体育文化会展交往等多种方式深化对外开放层次,以及加入省内地市间市场开放与一体化的内容。第13点加入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和均等化,以及推进新型城镇化内容。第17点加入发挥行业协会参与社会治理和冲突解决的作用。

陈志刚

十九大报告提出,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进一步,对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那么,根据十九大报告精神,如何打造现代经济体系,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的步伐?

首先,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中部地区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第三,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中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

最后,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中部地区外贸发展。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张司飞副教授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作为武汉大学的一名一线教师和基层研究人员,我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中部地区的发展。日积月累,难免心生困惑,困惑于中部地区发展的一些问题。比如,多种原因造就的东中西发展不平衡,于是一种声音说要像东部、东北和西部一样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但事实证明这种政策模式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再比如,另一种声音说要自力更生,但自力更生靠什么?过去关注产业转移,但接收的产业多不是东部的先进积累;现在关注长江中游城市群,但在湖北以全省之力建大武汉的同时,武汉的持久发展靠什么?武汉的外部性又体现在何处?恰逢其时,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正是这些指导意见为中部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我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积累前行的过程。早在江泽民执政时期,就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此时强调知识创新,推出了985工程。到胡锦涛执政时期,强调自主创新,设立了专门办公室,协调重大创新事项,提出建设创新性国家。习近平执政后,提出创新驱动发展,并在此次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并强调了创新体系中的企业、人才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目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结构失衡,一方面,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投入已经达到美国水平,大学的基础研究与美国大学的差距在缩小,但另一方面,企业的基础研究与美国的差距却在扩大。有关数据显示,自胡锦涛执政时期强调自主创新以来,企业端却开始减少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企业还不是真正的创新主体,与十九大提出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在中部地区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基础研究投入不能只盯着大学和科研院所,可以适度增加对企业的基础研究支持,推动企业逐步成为创新体系的主体。

建设中部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另一要素就是创新人才,同时创新人才与创新文化也是不可分割、互为因果的两要素。以武汉为例,武汉拥有数量众多的高校和百万以上的大学生规模,但这一数量优势到底如何转化为创新优势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大学生仅仅是通过大学毕业找工作进企业或当公务员,进而继续在体制内发展,这种传统模式不是创新体系所真正需要的。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接受更多的创新教育,激发好奇心,内化开放、合作、平等和规则的科学文化,逐步打破中国大学、企业和科研院所人员管理中的封闭模式,将人才的创新潜能激发出来。创新文化与创新人才的化学反应,必将成为中部地区创新发展的强大而持久的新动能。

孙元元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的质量优势。报告还指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近年来,中部地区制造业逐步走向高端制造,恰恰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因此,对于中部地区而言,进一步“去产能、补短板”,不断优化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从而提升产品质量,已成为中部地区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必然选择。若要达到上述目的,重点在于以下二个方面,一方面是改善企业经营环境,让企业更容易存活;另一方面是优化企业创新环境,让企业可以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从而更容易做强做大。

一是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当前中部地区企业发展面临多重压力:企业税费负担依然较重,增值税税负和流转税比重较高,不合理涉企收费急需清理,涉企收费、行政事业性收费与罚款有待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难问题较为普遍,结构性用工紧缺矛盾日益突出,用工总量供不应求、员工流动性大、用工管理缺乏规范,用工成本过高,普遍存在“招工难”、“留人难”、“用人难”。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较为普遍,民营企业贷款利率过高,同等条件下的民营企业贷款利率比国有企业高出一倍甚至更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不足、信用等级低、贷款成本较高。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部分开发区交通、水电、能源、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滞后,与企业生产经营相配套的电力、供水、热力以及医疗、教育、商贸、保障性住房等公共设施供给不足、衔接不畅。企业进出口通关普遍存在通关较难、通关时间较长、通关成本较高等问题。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部分地区扶持资金、税收优惠、用地用工、市场进入等优惠政策向大企业倾斜过多,向中小企业倾斜较少,海关、商检、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对中小企业服务的合力仍需加强。如果不进一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那么企业的重点在于生存而非生产质量更好的产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也是奢谈。

二是进一步优化企业创新环境。以湖北省自贸试验区为例,当前企业创新环境方面还面临以下问题。首先,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方案尚需进一步细化。湖北自贸区已经出台一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方案,如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奖励管理制度,允许高校、科研机构正职领导获得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奖励;支持国有科技型企业对重要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股权和分红奖励等,但是上述方案对获得股权和分红奖励的前提条件和奖励的额度没有细化,方案的可操作性不强。其次,对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从事创新活动的相关政策还需进一步放开,如现有政策是鼓励科研人员和教师在特定情况下,可在外单位兼职从事科研活动并取得报酬,然而部分高端创新领域可能需要高校教师全职从事企业科研活动。最后,虽然《加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的出台,有利于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励和保障作用,但是自贸区还缺少一个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机构。上述问题也是中部地区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因此,能否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企业创新环境:首先,进一步细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案。重点是细化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奖励管理制度,对高校、科研机构、国有科技型企业中部分领导、重要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获得股权和分红奖励的范围、条件、额度等做出具体规定,使股权和分红奖励制度更具可操作性。其次,构建差异化的优惠政策体系,促使优惠政策向创新型企业倾斜,将优惠政策是否实施以及实施的力度与企业创新成效结合在一起。接着,形成更加宽松的研发环境,进一步放宽省内高校教师在自贸区创业和工作的条件,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科研的情形下,允许高校教师全职从事企业科研活动。

最后,在实施《加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的基础上,成立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在自贸区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可以将自贸区建设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区,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企业创新的激励和保障作用。

博士后张彪讲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向,也为中部地区发展指明了道路。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有两个方面需要加以注意。

一、把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作为工作重点。现代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资源转向制度。所有的制度构建中,法治居于基础性、根本性的位置。只有把法治化营商环境做到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竞争突破。中部地区的法治建设,一是要向沿海法治先发地区看齐,不能落后于人;二是要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推动立法、行政和司法创新。

二、留住人才、善用人才。人才是发展的根本。从目前的态势来看,人才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发展,更在于增强地区的人口红利。中部六省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但是留人、用人的环境存在一定的短板。长期以来,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一直存在。导致中部地区人才失血。在新时代,应当要把握“人”这个根本,着力构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让人才为我所用。

博士后范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6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对中部提出“开创全面崛起新局面”的新目标,核心要义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企业特别是创新“引擎”企业是主力军和骨干队。因此,中部地区要把培育行业创新“引擎”企业作为支撑中部地区创新驱动的突破口和主抓手,以激发本土科技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为导向,坚持企业技术研发与创新管理能力并重,注重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有机融合,加快培育若干家本土创新“引擎”企业,支撑中部地区转型发展。

一是加大科技中小微企业创新扶持力度。培育创新“引擎”企业要从小抓起,只有拥有大批中小微企业,才有可能发展出若干创新“引擎”企业。因此,要落实好相关的企业扶持政策,强化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引导其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行业控制力和全球影响力。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引导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通过项目合作、共建研发基地和创新联盟等方式,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武汉、合肥、长沙等省会城市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有效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二要支持企业加强创新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管理能力是企业的“软实力”,是实现企业创新主导权的有力保障。培育创新引擎企业,需要切实加强中部地区本土企业创新管理能力建设,要引导和支持中部地区本地企业开展创新管理方法的研究、应用和推广,编制技术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增强战略管理、研发组织和资源整合能力,有效提升创新能级和创新效率。推动中外企业创新管理人员的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促进外资企业研发中心创新管理知识的溢出,以提高本地企业创新管理水平。

三要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驱动机制。中部地区应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积极倡导“专利不等于创新”的观念,引导企业更多地从市场开拓需求出发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不断优化让市场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创新治理机制。改革和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创新型企业评选体系,逐步改变用研发投入、专利、论文等创新投入和中间指标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做法,更多地将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以及市场利润等指标作为衡量和评价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参考依据。

我院成功举办国电长源企业领导人培训班

2017年10月30日—11月1日,国电长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委托我院举办的“国电长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度企业领导人员培训班”在学校如期举行。来自国电长源下属的荆门发电、恩施水电、荆州热电、湖北生物质气化、汉川第一发电、陡岭子水电、鄂坪水电、堵河水电、广水风电、松木坪电厂、南河水电、富水水电、青山热点、武汉燃料、武汉实业等企业负责同志,以及长源股份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近40人参加培训,国电长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纪委书记陈如轩作开班动员讲话。本次培训邀请了知名专家,为学员讲授了精益管理 火力发电公司运营管理、沙盘模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专题,取得良好效果。

我院组队参加武汉大学研究生篮球赛

2017年度武汉大学研究生篮球赛于11月在桂圆运动场举行,我院建院以来第一次组队参加,在教练张司飞老师的带领下,我院研究生篮球队先后迎战了经济与管理学院、卫星导航技术研究中心和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篮球队。赛前,十名队员统一着装、精心准备、刻苦训练;赛场上,队员们拼技术、拼耐力、拼决心;赛场下,由我院师生共同组成的啦啦队阵容豪华、气势雄壮,“中部院加油!”成了球场上最鼓舞人心的呐喊。

三场比赛,我院篮球队以小博大,面对卫星导航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篮球队取得了首次胜利,在迎战经济与管理学院和国家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篮球队时也不言放弃、拼到最后。赛程虽已结束,但赛出了我院师生同心协力、拼搏进取的精神,扬出了院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