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要 目
【学术视点】
▷范恒山:把发展低空经济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Cities》王磊、李子明等:武汉2004-2020
【社会服务】
▷范恒山: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与合作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
▷范恒山:中心城市的位势与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范恒山:务实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
▷王磊副院长当选校侨联副主席
【学术交流】
▷我院社科重大课题组召开研讨会
▷范恒山: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把握的几个重点
【工作动态】
▷我院举办研究生寒假见闻座谈会
范恒山:把发展低空经济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
我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国家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范恒山在接受《低空经济参考》采访时,就新发展格局下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做了阐述。
范恒山认为,发展低空经济的作用和意义在于:能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能够为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新手段,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空间,能够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新支撑。目前存在仍存在顶层设计存在不足、体制机制不够顺畅、市场开发缺乏力度,技术支撑短板明显等问题。关键要把握好四个关系:一要把握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二要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三要把握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四要把握好军队与地方的关系。
(以上全文详见我院官网http://idcc.whu.edu.cn,或公众号“武大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Cities》王磊、李子明等:武汉2004-2020
近日,我院副院长王磊教授、李子明老师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张章在《Cities》123卷发表论文《City profile: Wuhan 2004–2020》,《Cities》为SSCI收录的一区期刊,为城市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
文章指出,武汉这16年的复兴史并不全仰赖“城市企业家主义”,它的发展转型也不是简单地与全球化下国家战略调整共存。我们观测到存在中央、省、市三个层面上的适应性治理的“有机组合”,从而刷新了对武汉的理解。从有机组合角度来看,城市空间的繁荣并不像Brenner(2004)所认为的完全由国家战略产生;而是,各级政府之间,以及人力、资源、技术、空间优势和地方策略在内的发展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匹配过程。在城市发展中,政府是“行动者网络”的关键一环。一旦其他行动者(即个人、企业、组织、社区等)被调动或有机地更新,地方政府在适应性治理的要求下,就会响应本地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当国内与全球局势发生变化时,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城市治理,都能及时调整为新的发展模式,最终形成统一且务实的决策。在省与市的利益协调和国家与省的支持下,通过在实践中试错,武汉在多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这些由城市来引领的变革,调和了国家目标的抽象性与灵活且复杂的现实之间的差距。
具体来说,在促进增长型的城市治理中,武汉进行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充分利用城市的贸易区位优势,规避因地理条件导致的土地利用零散化。空间规划、产业升级、环境治理方面的重大变革推动了经济增长和宜居环境建设,并同时系统性提高了生产的空间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普遍存在对交通投资、产业升级、环境保护等的需求,但并非所有城市都能实现快速增长。因为,伴随政治资源与经济机会融合过程中的行动并不自然的发生在各个层面。武汉的案例表明,有响应的跨层级垂直治理是适应性治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能够连续保障区域一体化的系统性战略,快速实现利益的再平衡,从而及时影响城市发展。
此外,有效的危机应对和社会支持也是发展的要素,这些要素建构了后疫情时代的武汉。2020年疫情冲击并没有终结武汉的复兴和转型,而是推动了社区和区域层面的改革。武汉在试错过程中能够迅速适应危机,并将好的做法制度化。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武汉也在寻求机会重新定义其地缘经济重要性。在国家倡导的区域再平衡和区域一体化战略作用下,武汉过去16年的复兴给湖北留下了不平等发展的现状。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战略为复苏武汉发展和解决区域协调矛盾指出方向。由武汉来引领区域再平衡的规划契合了武汉再续复兴的诉求。对全球其他城市的启示在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空间城市治理可能是局部结构性复苏阶段的一种可选策略。
对于城市与区域治理的科研人员和实践者来说,未来是否会发生以下两种类型的再平衡值得关注:一是对投资、消费和创新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再平衡。武汉能否降低政府引资比重,更多地依靠老百姓的消费升级和企业来驱动的内生创新集群?二是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再平衡。武汉如何将现代化、国际化的政绩目标与居民个人的福祉联系起来?一个像武汉这样有着良好增长前景的城市,能否从GDP为中心的增长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转变?能否从制度上营造一个更具韧性、更包容的、更可负担的、更文明与公正、有更多公众参与的、更透明和更安全的宜居环境?未来在对发展型城市要素组合的讨论中,可以进一步引入个体和社区的微观维度,讨论宏观和微观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些讨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全球城市在后疫情时代的恢复和再崛起。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22.103585
范恒山: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与合作建设长江中游城市
2021年5月23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江西省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21年长江中游三省市常务副省长联席会议暨首届共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召开。我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著名经济学家范恒山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作了《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与合作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主旨讲话。
范恒山从四个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论述:第一,中部地区崛起势头正劲、前景可期;第二,实现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要力克短板、紧扣关键;第三,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要勇往直前、争当尖兵;第四,建设高质量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强化合作、优化合作。
(以上全文详见我院官网http://idcc.whu.edu.cn,或公众号“武大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范恒山:中心城市的位势与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2021年12月20日,由南阳市委市政府、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共同主办的“中心城市建设与豫南区域发展——南阳河南副中心城市的定位与战略“在河南南阳召开。我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著名经济学家范恒山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做了《中心城市的位势与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主旨发言。
范恒山指出,南阳的使命是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可以集中到“一个方向、三个角度”上,要从重要的生态地区、省际毗邻地区、相对欠发达地区三方面把握发展路径。具体有三个举措:其一,高质量推进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对内激发活力、对外聚集能量的环境条件支撑;其二,抓住关键核心领域聚力发功,持续拓展经济运行的能量与空间;其三,优化城市功能与区域分工,实现内外一体联动、相互促进。
(以上全文详见我院官网http://idcc.whu.edu.cn,或公众号“武大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范恒山:务实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
2021年12月8日,由山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第五届省级协调领导小组会议暨四市联席会议”在山西运城召开。我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著名经济学家范恒山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作了《务实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的主旨发言。
范恒山指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的发展,从历史基础看,可谓“物华天宝”;从发展现状看,当是“物阜民熙”;从未来前景看,将会“物换星移”。务实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合作并使之取得更大的成效,应该切实把握好五个关键方面:第一,思想重视:从心底里“合”;第二,机制推动:层层都给力;第三,规划引领:工作有方向;第四,事项突进:要因情制宜;第五,规制约束:保障要有力。
(以上全文详见我院官网http://idcc.whu.edu.cn,或公众号“武大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王磊副院长当选校侨联副主席
经学校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日前产生了武汉大学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组成人员,我院副院长王磊教授当选副主席。
王磊老师在国外学习工作多年,2009年回校到我院工作,主要从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城市群经济绩效、区域治理转型等方面的研究,2017年晋升教授,现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
武汉大学于1956年成立归国华侨联小组,2000年成立武汉大学归国华侨联合会。校侨联以“以侨为主,为侨服务”为宗旨,在凝聚侨心、维护侨益、汇聚侨力,发挥侨智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我院社科重大课题组召开研讨会
1月15日下午,我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利益补偿机制研究”课题组在院三楼会议室召开研讨会。副院长王磊教授主持,项目首席专家范恒山教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占仓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张建清教授,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朱翔教授,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林爱文教授,我院副院长杨刚强副教授、陈志刚教授,特邀专家中国环境科学院香宝老师、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姜楠老师,以及各年级研究生共30余人参加。研讨会以线下+线上的形式进行。
陈志刚教授汇报了半年来的新增成果,介绍了研究分报告初稿的结构设计和写作思路,既要把握理论的历史渊源,又要紧扣“新时代”主题,下一阶段将继续修改初稿,注意内容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朱翔教授课题组继续贯彻“理论梳理—现状分析—标准核算—机制制度”的研究思路,深入研究了不同尺度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和不同主体的保护机制,预计下一阶段将形成二十万字的初稿。
香宝老师认为环境课题研究要落实到具体案例,并指出要注意文章措辞,和欧阳晓博士进行了友好讨论。
张占仓教授汇报了粮食利益补偿的主要成果,阐述了研究的主要观点,并介绍了研究成效和未来计划。
姜楠老师以自身的研究经验和工作经验为背景,为粮食课题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她指出当前耕地保护现状的严峻形势,就粮食主产、主销省份之间的补偿方式提出新设想。
林爱文教授课题组目前已形成24万字初稿和11万字精简稿,汇报时着重介绍了资源开发共享机制。
张建清教授提出了其他补偿的展开形式和撰写思路等问题,与其他老师展开了热烈活泼的讨论。
杨刚强副院长就污染防范、极端灾害、特殊地区、区域重大突发事件的补偿问题开展了新的研究。
学术研讨环节结束后,项目首席专家范恒山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肯定了会议的学术质量,指出在接下来的课题收官阶段,希望各课题组继续冲刺,并对到场的老师和专家们表示谢意。此外,就各课题组的研究现状,他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继续加快工作进度;第二,继续提高研究质量;第三,充分转化研究成果;第四,为结题和成果出版推广做准备。他还指出要让不断深化的研究为社会实践做贡献,为理论完善做贡献,为研究者自身进步做贡献;就各课题完成度不一、缺乏统筹协调等问题,督促相关负责人抓紧进度,并讲解了土地、产业、金融和财政等公共政策,为相关负责人的研究方向提供思路;研究需紧扣“补偿”这一关键词,需紧靠实际国情、大政方针,研究创新要结合实际、聆听专家意见,不能是无病呻吟。
本次研讨会上,各子课题老师汇报了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深刻的交流讨论,积极探索未来研究,合力建立更加密切的交流合作机制,推动重大项目研究持续深入开展。同时,研讨会为学生们提供了与业界前辈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拓宽了其学术视野,营造出更加积极良好的学术氛围,推动了学科的交叉合作与学术思想的传播。
范恒山: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把握的几个重
2021年12月11日,“2021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新时代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我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利益补偿机制研究”首席专家、著名经济学家范恒山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以视频的方式作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把握的几个重点》的主旨发言。
范恒山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进而促进全面建设现代化平稳展开,应该把握好七个重要方面:一、倾力支持“泥沼地区”走出困境、实现重振;二、强化推进共同富裕的机制与政策安排;三、高度重视省际交界地区合作联动发展;四、推动城市群、都市圈增强对周边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引领作用;五、注重大区域协同联动与小空间因情制宜的有机结合;六、实现区域重大战略间的有机衔接、一体协同;七、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
(以上全文详见我院官网http://idcc.whu.edu.cn,或公众号“武大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我院举办研究生寒假见闻座谈会
为深入了解学生们的寒假期间学习、实践情况,促进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特别是了解学生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所思、所忧、所盼,我院于2022年2月14日上午10:00开展了寒假师生见闻座谈会。肖汉银副院长、项平、范斐、张彪等老师出席,与各级研究生们共同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互动。
座谈会由院研究生会聂一鸣同学主持。在范斐老师的开场白中,大家感受到了《心灵奇旅》中灵魂的火花与生命的奇诡波谲,也仿佛看到大雪满城时学院门前的花束枝头抱香的场景,老师们从生活小事说起,话语温柔亲切,不禁使得同学们原本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更加积极踊跃地参与到交流之中。
座谈中,有的同学介绍了寒假期间所看的各类书籍、影片,分享了自己关于人文历史、人生际遇的心得感悟;有的同学则从身边出发,谈到家乡疫情防控的不足和优点以及如今疫情对于人们在春节期间是否返乡和其他各种选择的影响;更有多位同学紧跟时事,谈论了自己在观看冬奥会各项比赛时的所见所闻,并对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冰墩墩的爆火、王濛的犀利解说、谷爱凌挑战1620的勇于超越、开幕式的文化自信与科技进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师生之间也就中国男足和女足的精神风貌及比赛表现的差异、疫情以来电影票价和各种物价的波动起伏等展开了讨论,同学们的问题也得到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最后,在肖汉银副院长的总结中,本场别开生面、风趣活泼的座谈会圆满结束。在本次座谈会中,老师同学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发表的各种观点相互交织碰撞,产生了很多火花,也还原了中部院师生丰富多样的假期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