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 网站首页
2021年第1期工作简报时间:2021-04-01  点击数:

本 期 要 目

【学术视点】

▷《人民日报》范恒山: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区域经济评论》范恒山:大力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范恒山:以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王磊等:汽车共享出行减少空气雾霾了吗?

▷《武汉大学学报》王磊等:文化差异、消费功能与城际消费流动

▷《科学学研究》张司飞等:“同归殊途”区域创新发展路径的探索性研究

【社会服务】

范恒山:正确认识南北发展差距

杨刚强:加快长江流域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学术交流】

▷我院举办“双循环背景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学术讲座

【工作动态】

▷我院党支部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优秀党支部

▷我院召开研究生寒假见闻座谈会

▷我院举行研究生就业求职分享会

《人民日报》范恒山: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2020年12月16日,我院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在《人民日报》“思想纵横”发表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范恒山在文中指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探索建立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与政策体系。进一步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强化对困难人群的就业支持,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以上全文详见我院官网http://idcc.whu.edu.cn,或公众号“武大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区域经济评论》范恒山:大力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著名经济学家、我院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为《中国城市群研究系列丛书》所作序言,载《区域经济评论》2020年第11期。

范恒山在文中指出,应进一步认识并充分发挥城市群建设的重要作用,包括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防止和治理“大城市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加快形成双循环战略格局。要不断提高城市群的建设水平,具体为强化区域战略协调互动,进一步优化城市群功能分工;加快都市圈建设,完善城市群空间结构;依托经济联动规避行政区划约束,最大限度的提升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强化数字技术开发利用,夯实城市群现代化建设的智能基础;协调优化“三生”空间,努力提高城市群的内在品质。要完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支撑协调机制,包括完善规划指导协调机制,创新产业集群发展跨区域协调机制,探索公共服务优化配置机制,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以上全文详见我院官网http://idcc.whu.edu.cn,或公众号“武大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南方日报》范恒山:以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要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要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此南方日报记者专家访谈经济学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我院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

范恒山对总书记讲话深表认同。他认为,产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仅保障经济发展的基本速度,更支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也关系着经济效益的提升。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业的高水平发展还体现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路径方面考虑,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或高端化发展,要从四个方面下功夫:其一,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把具有优势的产业做强做大。其二,加强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特别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其三,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一方面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推动资源要素高水平集聚,打破各自为政造成的产业低水平重复;另一方面,优化环境、强化激励,充分发挥科研工作者、创新型企业骨干人员和一线劳动者推动产业、产品创新的能动性。其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各类产业间的融合、嫁接、互联等创新拓展产业门类、实现优势互补。

(以上全文详见我院官网http://idcc.whu.edu.cn,或公众号“武大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王磊等:汽车共享出行减少空气雾霾了吗?

我院副院长王磊教授、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雪利、2018级博士研究生杨文毅、2017级博士研究生王嵩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年第1期发表论文《汽车共享出行减少空气雾霾了吗? ——基于滴滴出行大数据》。现将主要观点摘编如下。

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恶化问题不仅增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本,其在区域发展、社会等级之间和代际的分摊不公正现象还大大降低了人们生活的品质和幸福感。共享出行的出现促使人们由消费者拥有自己资产的生活方式向消费者共享资产的生活方式转变,便利了人们中短途的出行,增加了城市内部的生产生活集聚程度; 但共享出行依然以汽车为载体,汽车尾气为雾霾的主要产生方式之一。鉴于此,文章以2017年滴滴出行开城城市的截面数据为研究样本探讨汽车共享出行对雾霾的影响机制。空气雾霾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控制城市的经济、交通、地理、气象和政策变量后,以广义空间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模型估计了汽车共享出行对雾霾的影响,分别以代表人类活动强度和范围的城市化深度(城市集聚)和广度变量(城市蔓延)为中介变量检验城市形态在汽车共享出行和空气雾霾之间的传导机制,并检验了基于城市层级的异质性。研究发现: (1)汽车共享出行规模与雾霾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正U型”关系,其最初的发展对雾霾具有显著促降作用,但当发展到如北京、深圳等规模后会加剧雾霾污染。(2)新能源汽车占比的提升有利于减少雾霾,但不显著,目前新能源汽车对雾霾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3)城市化深度是汽车共享出行减排作用的传导机制,这一结论在三线及以上城市中得以验证,四五线城市的传导机制不明显。(4)汽车共享出行的发展规模应与城市发展规模相适应,设计减排政策可以考虑从集聚的城市形态入手,减少城市的低效蔓延。

《武汉大学学报》王磊等:文化差异、消费功能与城际消费流动

我院副院长王磊教授、2018级博士杨文毅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发表论文《文化差异、消费功能与城际消费流动——基于中国银联大数据的分析》。现将主要观点摘编如下。

新时代的消费发展不仅包括总量增加和结构升级,也包含空间上的扩展和互动。基于中国银联2016年的异地刷卡消费数据,通过构建双变量二值模型,将消费流动分为人口流动和异地消费两个前后衔接的行为环节,从分步决策的视角探究城际消费流动的原因,可发现:距离是阻碍人口流动和跨城消费的因素之一,城市群交通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距离的负面效应;文化差异是影响人口流动方向和消费选择的重要因素,尽管受教育 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促进人们跨地区消费的意愿,但仍未能扭转文化差异的不利影响;城市消费功能是影响消费流动的基础性因素,但长江中游城市群第三产业尤其旅游业的发展尚不充分,限制了对外消费吸引力的提高;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消费流动具有显著的空间不均衡性,大城市吸引了很多人口流入而且能够激发消费决策,但中小城市差距较大。为此,中小城市需要首先致力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吸引人口流入,进而利用地域特点打造消费地标激发人口消费,从而缩小城际差距,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城市群消费体系。

张司飞、王琦:“同归殊途”区域创新发展路径的探索性研究

我院张司飞副教授、2018级硕士研究生王琦在《科学学研究》2021年第2期发表论文《“同归殊途”区域创新发展路径的探索性研究——基于创新系统共生体理论框架的组态分析》。《科学学研究》为B类权威期刊。现将论文主要观点摘编如下。

区域创新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创新系统共生体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刻画区域创新发展现状差异的整合性分析框架,采用fsQCA对我国31个省份案例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互联网发展(共生基质)与产业集聚(共生网络)是引致区域创新高水平发展的必要条件,共生环境缺乏是导致区域创新非高水平发展的必要条件。(2)区域创新高水平发展的驱动路径分为自发—自主型、开放—综合型与自发—综合型 3 类,区域创新非高水平发展的驱动路径有 2 类,并且与区域创新高水平发展路径存在非对称关系。(3)区域创新高水平发展路径中,充分发挥共生网络功能依赖于特定的共生环境。在特定的条件下,共生基质、共生网络与共生环境之间可以通过等效替代实现“同归殊途”。

范恒山:正确认识南北发展差距

近些年,在整体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增大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在东西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势头有所回转时,南北区域发展的差距逐渐加大。范恒山认为,转型转换是北方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但北方经济增长放缓不等于“南强北弱”、“南盛北衰”。一是南北经济发展实际差距没有经济增速或总量状况表现的那么大,目前尚不存在“南方全面碾压北方”的问题。二是北方经济在转型中积蓄着发展能量,眼前的差距不意味着长期的衰退。推动北方经济加快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操作思路,在转型中实现跨越,一是科学推动转型转换,二是做强做大比较优势。需要进一步优化操作举措,强化上下协同、内外联动。一是以提高资源要素的集聚水平和生产经营者创新创造能力为指向,全面优化发展环境;二是以增强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为指向,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三是以强化引领作用和形成实际效能为指向,部署和实施好国家战略。

(以上全文详见我院官网http://idcc.whu.edu.cn,或公众号“武大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杨刚强:加快长江流域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1月11日,2021年首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绿色发展智库联盟研讨会”举行,研讨会由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主办。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区域协调、经验借鉴四个方面,夏军院士、陆大道院士等80多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研讨。

武汉大学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作为智库联盟单位,中心负责人我院副院长杨刚强发表了“加快长江流域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主题演讲。他指出,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首要任务。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有6各省份为国家粮食主产区,也是我国双季稻和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的核心区。长江经济带作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应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杨刚强指出,加快长江流域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两个大局”,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粮食综合生产优势,优化粮食生产格局,加快建设粮食产业集群,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粮食全产业链供应体系;优化升级粮食仓储,确保在任何时刻都能做到自主循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新优势,构建连接太平洋航线、中欧班列粮食物流通道,适度进口粮食,补齐国际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短板,保障粮食供应链和全产业链安全。

我院举办“双循环背景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学术讲座

1月8日上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原副局长(副部长级)、我院兼职教授徐鸣做题为“双循环背景下的区域协调发展”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副院长杨刚强副教授主持,20余名师生参加。

徐鸣教授首先从为什么要实行国内国际双循环进行介绍,他认为人类经过了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后会进入到智能文明,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在新的环境下要用外循环赋能,以内循环为本。随后,徐鸣教授介绍了双循环给区域协调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在于能用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回流内陆,拉近内地与市场距离同时能促进国内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但也面临观念与体制、现代化的市场体系不完善、资金和技术短缺、人才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等挑战。最后,徐鸣教授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引进不同的产业结构、创建纵向的产业集群、建立适应双循环要求的流通体系以及制定引导要素流向的政策体系和人才政策。

讲座结束后,徐鸣教授和我院师生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讨论和交流。

我院党支部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优秀党支部

日前,根据学校机关与直属单位党委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党总支举行了2020年度党支部工作述职考核会,我院党支部书记张彪同志代表支部进行了述职汇报。经民主评议,共产生3个优秀党支部,我院党支部从人文社会科学院党总支所属10个党支部中脱颖而出,荣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020年度优秀党支部。

我院召开研究生寒假见闻座谈会

2月24日,根据学校《关于做好2021年寒假前后和假期期间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为深入了解研究生在寒假期间的思想动态与见闻体会,增强工作针对性,服务研究生成长成才,我院组织召开了研究生寒假见闻座谈会,在院部分教师出席。

座谈会上,研究生代表畅谈自己的见闻感受,从城市变化到乡村发展,从社会热点到身边故事,内容丰富,氛围轻松活跃。与会老师也和同学们交流了自身的寒假见闻。也介绍了学院、学校在优化学生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与规章制度方面的努力,并了解了同学们新的需求,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同学们也表示要将自己的专业学习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奋斗,才能获得长久的幸福并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我院举行研究生就业求职分享会

3月26日下午,我院在院会议室举办了研究生就业求职分享会。本次分享会邀请到现就职于中信证券的我院2012届毕业生鲁燕芳作为主讲人。中信证券的何雅艺总监、汪洋经理、杨彦丹经理也到场参加。各年级研究生20余人参与了本次分享会。

何雅艺总监向大家介绍了中信证券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业务,飞鹰计划实习项目。鲁燕芳经理结合自身求职和工作经历向大家分享了在银行业和证券业从业的体会,并针对职业规划、行业现状、就业选择、招聘条件等同学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解答。

通过这次就业求职分享会,同学们都表示很有收获,对未来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也使得有志于进入银行和证券行业同学获得了一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