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要 目
Δ名誉院长范恒山论东北和淮河区域发展
Δ我院师生在外文期刊发表系列SSCI论文
Δ我院师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
Δ我院举办两期珞珈区域论坛
Δ范斐副教授获生态文明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Δ我院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Δ我院组织收看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报告会
Δ我院参加2020年武汉大学研究生篮球赛
名誉院长范恒山论东北和淮河区域发展
10月19日,由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二次东北振兴发展高端论坛暨首届东北振兴南北智库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著名经济学家、我院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受邀参加研讨会并作了题为《协力打造东北地区一流的发展环境》的主旨发言。范恒山强调东北地区打造一流发展环境,要重点建设“软环境”,紧扣“公”“信”两个字做文章,借助“比照借鉴”加快建设进程,加强“协调联动”和平台牵引,切实建立强力的约束机制。
10月28日,“淮河生态经济带第2次省际联席会暨城市合作第2次市长会商会”在安徽省蚌埠市召开。著名经济学家、我院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的一些关键举措》的主旨发言。范恒山指出,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更加重视地区间一体联动,加快推进经济绿色转型,推动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合力打造一流“信用”高地,积极借势战略功能平台,高水平构造数字化基础设施。
(以上全文详见我院官网http://idcc.whu.edu.cn,或公众号“武大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我院师生在外文期刊发表系列SSCI论文
一、在《Cities》发表论文《Re-shaping global-ness by spending overseas: Analysis of emerging Chinese consumption abroad(海外消费重塑全球关联:对中国不断涌现的海外消费的分析)》
论文由副院长王磊教授、2018级博士研究生杨文毅联合发表。
论文指出,在大多数城市网络研究中,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成为交通运输枢纽被视为城市嵌入全球网络的主要方式。但自1980年代以来发达经济体步入后工业社会和全球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城市能够通过越来越多的全球流动消费者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该文基于中国银联海外交易数据,通过追踪消费流的来源地、目的地、数量和类别,首次探索了中国城市与海外国家(或地区)之间在消费领域的全球关联网络。
研究发现,与传统的生产关联视角下的全球城市网络相比,建立在源自中国大陆消费流的全球网络更加具有包容性。一些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在全球生产网络上处于边缘的国家得以提高其在全球消费网络中的地位,如刚果、塞舌尔和蒙古等在世界网络中几乎被忽略的国家也能借助中国的消费流而得到经济发展的机会。这一现象揭示出一个重要变化,即中国不再仅仅作为世界工厂加入全球网络,更在通过不断提高的消费能力重塑世界网络格局。鉴于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以及中国城市政策的重新定位,预计中国消费将进一步重塑中国城市和全球众多目的地的全球性。另一方面,从中国城市在海外消费网络中的地位来看,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杭州、武汉等大城市贡献了较多海外消费,而其他城市则相差较多;且中国大量海外消费的涌现,除了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原因之外,也是国内消费市场发展不足的反映。
由此提出的政策启示为,和参与激烈的国际资本竞争以及发展跨国公司的方式相比,通过舒适物建设来吸引消费对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而言是一条更为便捷和有效的发展道路,不仅能够满足本地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也能够打造一张具有地方特色的全球名片。
《Cities》为国际城市与区域研究领域的知名期刊,SSCI检索,在城市研究类别的JCR分区为Q1,近5年平均影响因子为4.299,当前其影响因子和综合排名在所有134个国际城市研究类 (Urban Studies) SSCI 期刊中排名第二。
二、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发表论文《Ca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romote urban green innovation Efficiency?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hinese cities(环境规制能否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基于中国城市的实证研究)》
论文由范斐副教授、18级研究生连欢、19级博士研究生王雪利联合发表。该论文将环境规制的异质性引入到中国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分析中,对中国235个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依据地理权重矩阵构建空间计量模型,验证环境规制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作用。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是由Elsevier出版、SCI和SSCI双索引的JCR和中科院一区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7.246,近5年平均影响因子为7.491,谷歌学术计量(Google Scholar Metrics, GSM)全球期刊TOP100,蝉联可持续发展类(Sustainable Development)期刊第一名,Elsevier发布的2019年CiteScore评分高达10.9。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0.125060
我院师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
一、出席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
11月1日,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十七次专题研讨会在河南省郑州市黄河迎宾馆举行,会议的主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沿黄中心城市的地位与使命”。名誉院长、著名经济学家范恒山教授参加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致辞。副院长杨刚强副教授应邀出席会议,丁子静、王海森、高明哲、张永生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加会议。
范恒山在致辞中指出,作为黄河流域发展能量最大、创新活力最强的载体,中心城市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承担着重要的职责,需要在推动综合治理、实现绿色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城城联动,推动改革、促进创新,传承文化、弘扬精神,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等方面做出表率、提供支撑。(致辞全文详见我院官网http://idcc.whu.edu.cn,或公众号“武大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杨刚强围绕《加快增量改革与优化环境,增强沿黄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会发言。杨刚强指出实现沿黄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充分发挥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一是要充分发挥现有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变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二是要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引发的生产要素变革的机遇,加快要素的集聚,积极发展新经济,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具体措施一是要形成新的政策激励和制度供给,优化营商环境。加快人才、金融、贸易、科技等高端要素和服务的集聚,加快经济转型发展。二是进一步完善区域利益补偿机制。通过转移支付、援建基本服务项目等多种方式,对沿黄生态、粮食、能源、矿产等重要区域进行利益补偿;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和试点,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贫困地区走向绿色发展的路子。三是要促进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及其他国家区域战略的协同联动,发挥重大功能平台的作用,推动开放合作。
二、参加美国城市规划学校协会国际年会
11月5日—9日, 美国城市规划学校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Schools of Planning)举办第60届国际年会在网络平台举行,我院新晋教师李子明博士受邀参会,汇报论文《The missing institutional linkages in constructing slum insecurity: Exclusion, policing and slum upgrading in India(缺失的构成贫民窟安全的链条:排斥、治安与印度的贫民窟改造)》。该论文是“Understanding slum formation and designing an urban housing policy for the poor in Bihar(理解贫民窟形成、为比哈尔邦贫民设计城市住房政策)”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该项目获得牛津大学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共建的国际增长中心(International Growth Center)的资助。论文基于2017年印度比哈尔邦帕特纳市16 个贫民窟224家庭的入户调研数据,结合小组访谈和个人访谈数据,研究贫民窟公共安全问题的制度根源。研究发现,由于印度城市更新政策的顶层设计在过程和目的上较为模糊,叠加贫民窟的非正规性,导致基层警察巡逻存在玩忽职守或过度执法的两面性。不信任和不确定性由上而下传导,在贫民窟社区中,引发居民由于资源稀缺所积累的冲突暴力行为。论文主张由下而上的包容性城市更新过程,重视基层的组织学习和参与能力,这有助于反思和改进发展中国家城市开发政策。
同时,李子明博士还参与了中国规划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 Planning)会务会,介绍了我院的办院宗旨和工作日常,并结合中美关系和国际发展趋势,建议中美学者加强与亚欧国家学者团体的交流和合作。此外,还参与了国际城市规划学者联盟(GPEIG)会务会,与各国学者探讨未来城市规划的变化以及学者如何适应变化。
三、参加中国地理学会世界政治经济地理大会
11月21日,2020年中国地理学会世界政治经济地理大会在江苏徐州成功召开。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中国地理学会政治地理与地缘专业关系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省地理学会承办。我院范斐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王雪利、于海潮、栗向阳参与此次大会。
范斐副教授担任第五分会场:“全球创新网络与地缘科技风险”召集人和评议人,并做了《地缘关系视角下的大国科技竞合研究》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从二战苏联对美国的技术引进,二战后苏美科技竞争的全面爆发以及苏联(俄罗斯)应对美国科技竞争的经验与教训及启示三个方面展开:认为对于中美贸易战以及美方的技术封锁,我方最好的应对是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坚定不移地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建设高水平市场经济和开放体制,展现开放自信。
王雪利做了《Marketization as a channel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research on the spillover effect from China’s first-tier cities》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构造了基于SBM-Global-Luenberger指数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市场化为背景分析了在研发强度、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对外开放等不同吸收能力作用下FDI、OFDI、进出口和无形及总的国际技术溢出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边际效应,并构建了基于中国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扩散源的实证模型,验证了在市场化背景下一线城市吸收到的国际技术溢出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异质性。
于海潮做了《Cross-n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test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spillover》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利用SYS-GMM 估计法,在考虑跨国知识转移内生性的情况下,分析了跨国知识转移对中国31个省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中国对国外知识吸收能力的动态演变,并检验了FDI技术溢出、OFDI技术溢出、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出口贸易技术溢出以及无形技术溢出五种国际技术溢出渠道在跨国知识转移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可能存在的中介效应。
我院举办两期珞珈区域论坛
11月5日下午,珞珈区域论坛第23讲在我院举办,特邀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杨勇副教授做题为《如何规范地做经济学论文》的专题讲座。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副院长杨刚强副教授主持,30余名师生参加。杨勇老师首先强调学生要用经济学术语写论文,选题方面要能证明存在因果关系,这是写论文的关键点。其次,当前研究生应该通过大量阅读文献,提升自己的理论基础,这是假设和构建模型的基础,文章要想写的好,应当至少对于原有模型理论有一定的修改;实证方面,要把实证做的规范,应从找数据,找模型筛选异常值到跑出模型的初步结果,安慰剂检验等都是必须的步骤。最后,关于经济学文章,需要很严格的范式,需要很好的可读性,需要严谨的逻辑,学生需要学会写“八股文”,任何理论的提出需要数据或者图表作为支撑。
11月16日下午,珞珈区域论坛第24讲在我院举办,副院长王磊教授做题为“区域发展新格局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现实挑战与提升路径”的专题讲座。讲座采取线下的方式,范斐副教授主持,近20名师生参加。王磊老师首先梳理了区域发展政策的时间进程,从补短板的观点到发挥地方特色与体制机制,强调空间发展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学生要以总体思维去思考此类问题。其次,他认为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速以及城市的发展,世界城市群呈现新的趋势,中国城镇化首当其冲。最后,在这种新的趋势下,他从省级和城市群层面的人口迁移、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梳理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关键是需要做实事,出效果,而不是做规划的多少。
范斐副教授获生态文明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11月14日,第二届全国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工程大学举行,研讨会以“绿色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致力于促进生态文明研究领域的合作与发展,以期为提高生态文明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做出新的贡献。研讨会由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生态文明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区域创新专业委员会、武汉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分线上线下举行,共计600余人参会。
本次研讨会设立优秀论文奖,共评选出优秀论文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我院范斐副教授和19级硕士研究生曹岱琳的论文《中国城市创新效率提升与雾霾治理》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该论文通过GS2SLS方法就城市创新效率的提升对于雾霾污染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运用门槛回归模型探讨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城市创新效率对雾霾污染的门槛效应,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揭示城市创新效率作用于雾霾污染的传导机制。
我院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我院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通过支部集中学习,邀请专家作辅导报告等形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11月9日下午,我院教工党支部专题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支部宣传委员范斐副教授领学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支部书记张彪副教授主持学习。副院长王磊教授、杨刚强副教授、肖汉银老师以及陈志刚教授、李明副教授、张司飞副教授、孙元元副教授、项平老师参加学习。范斐副教授带领大家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的时代背景、会议概况和重大意义,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实现奋斗目标的具体举措”等方面,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行了详细梳理,并结合自身学习研究,对“科技自立自强”进行了全面解读。
11月23日下午,我院特邀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水静副教授,在三楼会议室开展《坚定文化自信,谱写文明新篇章》辅导讲座。副院长杨刚强副教授、教工支部书记张彪副教授共同主持,党员师生30余人参加学习。刘水静副教授从“两个一百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出发,横向对比了西方国家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纵向剖析了我们应传承的“民本思想”的文明血脉,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并提出应以科学的精神对文化承扬与吐纳。期间,刘水静副教授还结合中国抗疫的伟大实践,阐述“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民本思想,阐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参加讲座的师生表示,本次学习获益匪浅,感触颇深,有助于更好地领会贯彻全会精神,将全会精神融入到工作学习中。
我院组织收看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报告会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于11月20日下午,采取网络视频方式向全国各地在线实时直播“2020年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学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学位工作处的要求和指导下,我院实时组织全体师生在院会议室共同观看学习报告会。
学习活动流程与报告会主会场保持一致,随着主会场国歌前奏声音的响起,副院长杨刚强副教授提议全体师生起立,一起奏唱国歌。随后,相继学习了“敦煌的女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所作报告《守一不移 奉献敦煌》,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所作报告《传承航天精神 建设航天强国》。
大家在学习中深刻感受到科学家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一致表示,接下来还要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报告会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自觉将科学家精神与自身实际工作学习相结合,坚守科研诚信底线,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把做人与做学问结合起来,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做科技高峰的攀登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我院参加2020年武汉大学研究生篮球赛
由武汉大学体育运动委员会举办的2020年武汉大学研究生篮球赛于10月至11月举行,张司飞副教授和校友宋哲老师带领我院由许荣伟、龚恩泽、杨壮、鄢宇、肖广宇、谢雨玺、马新宇、刘蒲宇、丁玉强等九名研究生组成的中部院篮球队参赛。小组赛分别迎战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哲学学院、水利水电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篮球队,虽然我院研究生规模相对较小,但队员们在场上团结一致、顽强拼搏、永不言弃,取得了一胜三负的成绩。
今年是我院连续第四次组队参加学校研究生篮球赛,队员们在场上努力拼搏,其他师生积极为球队加油助威、热情支持、提供后勤服务,在丰富研究生体育文化生活的同时,展现了新时代我院研究生蓬勃朝气的精神风貌和竞技热情。队员们纷纷表示要保持着良好的状态,明年再次起航,力争取得更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