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 网站首页
2020年第3期工作简报时间:2020-09-04  点击数:

本 期 要 目

Δ名誉院长范恒山论区域与城乡发展

Δ我院师生发表系列研究成果

Δ我院师生获学校抗疫表彰

名誉院长范恒山论区域与城乡发展

2020年6月,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出席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与中国城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论坛”系列直播第六讲并作演讲,演讲主题为《用五字方略破解城乡协调发展难题》。演讲围绕两部分内容展开:1、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主要动能来自城市;2、用人、地、统、同、融等五字方略来破解城乡协调发展的难题。

2020年7月10日,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出席第三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层论坛并发表演讲,演讲主题为《把做实做强中小城市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基本导向》。他表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别是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建设应当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特色小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进一步优化。主要思路应突出如下方面:1、把做实做强中小城市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基本导向;2、促进城市群协同联动发展;3、以国家中心城市为主体优化提升特大或超大城市发展质量;4、以提高柔韧性为重要内容改善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建设格局。

2020年7月12日,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出席“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十六次专题研讨会,致辞并发言,演讲主题为《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要切实抓好四个关键方面》。他认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要牢牢把握国内外发展机遇,坚持从西部的实际出发,切实抓好一些涉及根本又关乎长远的关键环节。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抓好这些关键问题既是固底盘,又是补短板,还是增动能,应当高度重视并持之以恒的把它们抓好。仔细梳理这些重点环节,其中四个方面值得特别重视:1、要对标进进一步优化发展的软环境;2、要抓住“特色”拓展提升产业链条;3、结合“基建”打造数字技术发展先进位势;4、紧扣需要激发战略功能平台的综合效能。

2020年7月20日,天津市“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座谈会在天津召开。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主持会议,市长张国清等出席会议。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受邀出席并作了《居高占先务实求胜——对天津“十四五”发展的建议》的主旨发言。基于战略定位和发展基础,他对天津“十四五”时期要把握的重点及推进思路讲了五点意见:1、“传统错位、新型争先”:持续优化产业结构;2、“底盘筑稳、基础夯实”:强化经济运行的关键支撑;3、“支点做特、边界搞活”:一体协调促进区域发展;4、“大台聚势、小台做功”:充分发挥战略功能平台的作用;5、“公信为本、便捷为形”:大力推进营商环境建设。

2020年7月22日,“智汇两江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暨首届明月湖论坛”在重庆两江新区举行。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受邀出席并作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价值与使命》的主旨发言。阐述了为什么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其价值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应该把握哪些关键环节,其使命在哪?

2020年8月21日,由青岛市委宣传部、中国网等单位主办的“‘一带一路’主题赛启动仪式暨青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研讨会”在青岛胶州举行。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作《谋求高品位助推“双循环”——关于上合示范区建设的一些思考》的主旨发言。他表示,上合示范区建设要切实打好三个基础:1、构筑国际化的开放环境,为“双循环”打好制度基础;2、构筑智能化的运行设施,为“双循环”打好硬件基础;3、构筑包容性合作平台,为“双循环”打好支撑基础。力争做到四个示范:1、在构建开放联动的创新体系上做出示范;2、在推进产业基础的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方面做出示范;3、在推动多元合作交流特别是经济文化一体交流方面做出示范;4、在维护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方面做出示范。

(以上全文详见院官网http://idcc.whu.edu.cn,或公众号“武大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我院师生发表系列研究成果

《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偏差与矫正》,由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发表在《区域经济评论》2020年第4期。文中指出了当前中国经济学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经济学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建议中国特色经济学研究应在三个方面推进创新:1、在现有框架和范式下寻求创新与突破,重点是根据中国经济活动的状态与变化,把握其内在发展规律和演进逻辑做出新的总结归纳,给其以科学的描述与揭示;2、对现有框架和范式做适度的改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实践做深入的分析和科学的提炼概括,形成若干具有指导意义的原理、规制或守则;3、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依据,融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和有益创造,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与基本要求,创造具有世界性指导意义的经济学理论、范式,形成基于中国成功实践、由中国经济学人主创、可以作为世界经济研究重要标准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或教科书。

《区位与家庭农场发展路径——理论与实证》,由兼职教授郭熙保、2016级博士生冷成英发表在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年第5期。研究发现:区位条件的差异促使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经营范围出现差异,都市郊区的家庭农场可依托毗邻消费中心的区位优势经营附加值更高的蔬菜瓜果和水产品等,从而获取更高收益,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则由于距离城市消费中心较远、运输成本高,更多经营粮油作物、经济作物等。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经营范围差异与不同农产品的风险差异结合,导致两种区位条件地区的家庭农场复合经营程度不同; 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经营范围差异与不同农产品的劳动投入力度差异结合,导致两种区位条件地区的种植类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不同。各地政府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区位条件,都市郊区应当着重发展面向都市农业的家庭农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般农业区则应侧重于大田农业的家庭农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家庭农场发展方向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匹配,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性。

《区域协同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由范斐副教授、2018级硕士研究生连欢发表在《地理科学》2020年第2期。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62个城市的创新绩效整体上在波动中稳步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存在较大的空间非均衡性;2、区域协同创新对于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区域创新绩效与区域协同创新核心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专利合作数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正向双门槛特征,科技论文合作数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正向单门槛特征,两者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都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3科技人员流动量在跨过经济发展水平第一门槛10.088而低于第二门槛10.255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科技资金流动量在经济发展水平第一门槛9.427以下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最显著。

《土地市场化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由2017级博士研究生龚广祥发表在《城市问题》2020年第3期。研究发现:在短期和长期上,土地市场化对区域技术创新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土地市场化可以改善要素市场扭曲、优化营商环境、缓解融资约束,进而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地市场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在区域、行政级别、财政状况、有无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异质性。

《土地市场化可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吗?》,由2017级博士研究生龚广祥发表在《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研究发现:土地市场化能够显著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在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从城市特征来看,土地市场化更能缓解行政级别低、财政缺口轻、东部地区企业融资约束;从企业特征来看,与国有企业相比,土地市场化更能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需要继续完善土地市场化制度,提高土地市场化水平,以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发挥土地融资功能,缓解企业融资约束。

《党组织建设与民营企业生命力——基于企业软实力建设的视角》,由2017级博士研究生龚广祥发表在《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研究发现:党组织建设有利于提高民营企业生命力,与未建立党组织的民营企业相比,建立党组织的民营企业开工率平均提高3.2%,企业家未来打算抓住机遇、快速发展的意愿提高4.5%。为了缓解由于选择性偏误等带来的内生性,文章采用工具变量、倾向得分匹配、处理效应等方法进行处理,结论仍然稳健。研究结论既回应了社会上关于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作用的质疑,又为改善企业生存状况、延长企业生存时间提供了新思路。

《金融支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了吗?——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实证分析》,由杨刚强副教授、2018级硕士研究生邢艺竞发表在《上海经济研究》2020年第4期。研究发现:加强金融支持力度能有效提高长江经济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相较于增加财政投入,对于地区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有更积极的作用,且在上游地区具有更显著作用;长江经济带下游相较于中上游,其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普遍较强,因此金融支持效果更为明显。因此,应加快建立“政府指导+市场导向+金融支持”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和资本参与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端。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要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各方资金投入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增强在供给总量与供给质量、融资引领、银证合作、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支持作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高效供给。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平衡充分发展——基于区域、城乡和产业维度的分析》,由2017级博士研究生王嵩发表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7期。研究通过测度区域、城乡和产业三个层面的平衡与充分发展水平,以平衡充分发展耦合协调度为门槛变量,分析了区域、城乡和产业平衡充分发展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影响机制,并从这三个层面量化了中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深度和广度,提出相较于充分发展,区域、城乡和产业的平衡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资源型产业集聚、要素扭曲配置与技术创新》,由张司飞副教授、2018级研究生王琦发表在《工业技术经济》2020年第6期。研究发现:资源型产业集聚显著促进技术创新活动,存在产业集聚通过改善资本、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进而促进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着基于要素市场扭曲情况的门槛效应,超半数资源型产业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较低,增加其产业集聚程度无法较为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

我院师生获学校抗疫表彰

经个人申报、单位推荐、学校评审,我院项平老师、张彪副教授获“武汉大学疫情防控专项工作通报表扬”;2018级硕士研究生陈启博获“武汉大学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学生先进个人”。

项平老师在机关与直属单位党委党员突击队,参与当代楼第三卡点值守,在研究生工作部突击队,负责留校研究生思想动态和物资保障,多次给留校研究生送防护药品、生活物资等,防控工作总时长近200小时;张彪副教授在机关与直属单位党委党员突击队先后值守文理学部第三卡点、樱花核心区第三卡点、九区家属区物资发放点,还从教工党支部的角度开展防控工作,防控工作总时长190余小时;硕士生陈启博积极响应当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号召,参加社区防疫站岗工作,跟随疫情防控宣传车进村、进社区宣传疫情防控相关政策和防疫知识,志愿服务时长共计144小时。

他们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积极参加疫情防控,用爱心和坚守为共同打赢防疫阻击战做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新时代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展现了我院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