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 网站首页
2020年第1期工作简报时间:2020-05-20  点击数:

本 期 要 目

《人民日报》范恒山: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促进经济向好发展

我院师生积极为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我院师生纵论区域与城乡发展

范斐副教授获教育部规划基金和后期资助项目立项

台盟湖北省委员会致谢我院研究成果

研究生党支部开展线上宣讲学习活动

《人民日报》范恒山: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促进经济向好发展

4月28日,我院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促进经济向好发展》,现将全文刊发如下。

完整的产业体系、广阔的内需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是经济向好发展的重要条件,具有比较优势的数字技术及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是经济向好发展的有力支撑。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就能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促进经济向好发展,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4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要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但国际疫情持续蔓延,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力促进经济向好发展,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国具有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促进经济向好发展的积极条件

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是保持疫情防控向好态势的客观要求,是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的必然选择。我国具有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促进经济向好发展的积极条件,可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能够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并为国际防疫合作、稳定世界经济贡献力量。

完整的产业体系、广阔的内需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是经济向好发展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顺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我国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但外向度提高并不意味着外部依赖性大幅增强。依靠自身有利条件,我国经济能够形成通畅且不断升级的供需循环,从而实现向好发展。我国具有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内在互补程度高、自我配套能力强,为供给侧的发展提升提供了保障。我国具有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411649亿元,为需求侧拓展提供了空间。我国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有9亿劳动力,其中超过1.7亿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蕴藏着巨大的创业创新创造活力。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推动供需循环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就能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世界经济下行压力。

具有比较优势的数字技术及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是经济向好发展的有力支撑。在疫情严重时,以人员聚集为特点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较大影响,但依托互联网等技术的经济活动快速发展。面对疫情冲击,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的抗冲击能力和发展韧性,在线服务、在线消费、电子商务、智能生产、无人配送等发展迅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生产经营活动的损失。我国数字经济、网络经济、智能经济发展较快,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经营模式拓展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对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促进经济向好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争取今年经济向好发展仍然有时间上的回旋余地。由于春节等因素,一季度占全年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小,主要国民经济活动集中在后三个季度。随着复工复产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会实现一定程度的反弹增长,一季度的损失可以在后面的时间里得到一定弥补。事实上,只要复工复产达产,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劲和韧性就能充分显示出来。3月份经济数据回升态势明显,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疫情防控是经济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促进经济向好发展,必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疫情防控状况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没有比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更重要的事情。虽然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但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保持疫情防控成果、防止疫情反弹的任务繁重。必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同时,在国内疫情有效缓解的常态化防控状态下,必须加大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力度。疫情防控不能基于单方面的考虑,而是要为各项经济活动有效开展创造条件、提供方便。为此,疫情防控要适应情况变化和经济发展要求不断创新形式和手段;经济活动也应借助科技手段和成熟经验,尽可能以有利于疫情防控的形式进行,如灵活复工、错峰出行、在线服务等。疫情防控与众多产业密切相关,其中一些产业直接与疫情防控关联,还有一些产业则是疫情防控的支撑与保障。因此,完全可以通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并行不悖,在提高疫情防控能力的同时推动整体经济社会发展。

把“畅通”作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促进经济向好发展的基础环节。首要的是畅通人流物流,实现国内交通基础设施全面畅通。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结合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促进各类企业全面复工复产达产,实现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以至全产业链全面运转。细致排查和破解复工复产中的难点、堵点,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

以超常规的精细与力度做好各项工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促进经济发展,视野上要更开阔、思路上要更灵活、用力上要更充分、措施上要更精准。树立辩证思维,准确把握不同时段的主要矛盾,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注重总结评估,切实巩固已有成果,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促进经济向好发展的重点举措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经济形势,明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工作。今年以来,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基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党中央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就能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促进经济向好发展,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到去年底,按现行标准测算的农村贫困人口已减至551万人。这些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难度较大,新冠肺炎疫情又进一步加大了脱贫难度。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工作力度和工作质量,在复工复产中优先使用贫困地区劳动力,帮助他们有序返岗就业;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加快复工复产,组织好贫困地区的产销对接,促进扶贫产业加快恢复生产、实现持续发展。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重大项目建设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对于促进经济向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认真梳理、逐项把关,按时保质完成“十三五”规划提出的重大项目建设任务;另一方面,结合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抓紧谋划建设一批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项目。

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5G网络、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具有优化经济结构、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质量、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等多方面作用,是稳投资、稳增长的重要手段,体现出巨大的经济发展能量。坚持市场决定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拓展提升水利、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从实际情况看,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难以截然分开。传统基础设施与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越来越呈现新型基础设施的特点;而某些新型基础设施则是传统基础设施发展提升的重要支撑,与传统基础设施联系紧密。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体联动发展,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先导和支撑。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产业链提升既体现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又代表产业技术基础跃升,是拓展内需市场、应对外部风险的重要举措。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着力点,一是与应对国际供应链断裂风险结合起来,抓紧补齐过度依赖外部的环节;二是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结合起来,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加速产业与新技术融合,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三是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结合起来,以制造业为重点,以“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或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为方向,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发展速度,而且关系发展质量。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带来的经济成效,既直接,又显著。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方面,立足于全面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大力推动城乡资源要素自由平等交换,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推进相关改革,促进城市优质生产资源进入农村、服务农村;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并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进一步细化政策指导的空间单元,把分大区域指导和分区域类型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加强欠发达地区的重大战略支撑与数字基础设施支撑。

促进多元消费,激发经济活力。消费是最终需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近年来,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拉动力。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促进经济向好发展,必须进一步促进消费增长,以提升产品质量为基础,改善收入状况、优化消费环境、丰富消费载体、创新消费方式,进一步激发大众消费能力与潜力。结合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人民群众是生产和消费的主体,亿万人民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活力。各地可以放手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活动,用丰富多彩的大众经济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光明前景。

我院师生积极为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一场专访对话疫情中的经济

3月20日,我院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就新冠疫情后中国经济发展,接受了“中新社国是直通车”专访,主题为《疫情消除后促进经济增长不能病急乱投医》。范恒山认为,疫情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不应估计得过分严重;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等既定目标可以实现;应抓住时机堵缺口、补短板、建体系,同时避免走粗放发展的老路,防止新一轮的发展重新导致产能过剩和结构扭曲;对疫情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应当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一批时效性文章刊登在重要网站

---3月18日,我院兼职教授周叶中在人民网发表文章《污名化新冠肺炎疫情的做法应彻底摒弃》,指出新冠肺炎污名化的本质是政治化,这是全球疫情防控最大的敌人,而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势所趋。

---1月30日,张司飞副教授在《决策》杂志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封城”7日:一位武汉大学教师的真实记录》,真实记录了武汉封城初期的个人见闻,在疫情防控初期危急且不明的局势下为武汉发声,传播正能量。

---2月27日,张彪副教授在人民论坛网“人民锐评”栏目发表文章《紧紧依靠人民 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指出疫情防控是总体战、阻击战,归根到底是人民战争。

---3月23日,张彪副教授再次在人民论坛网“人民锐评”栏目发表文章《污名化是全球疫情防控最大的敌人》,指出疫情没有国界,而污名化的做法只会制造割裂,只有彻底摒弃污名化,坚持以科学的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提升疫情防控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才是维护全球和地区公共卫生安全的正确做法。

---4月21日,副院长王磊教授在人民论坛网“网评”栏目发表文章《如何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消费扩容提质》指出,在疫情下为尽快实现消费扩容升级,需要关注重点消费领域、新兴消费方式、主要消费群体、消费地区差异和跨区域消费合作。

---4月21日,范斐副教授在人民论坛网“网评”栏目发表文章《为长江中游地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的抗冲击能力和发展韧性,在维持消费、保障就业、稳定市场、提振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将为长江中游地区疫后经济复苏、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提供重要引擎。

一组咨询报告直报相关部门

---1月,副院长王磊教授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重塑公共卫生体系的“危中之机”》中指出,要充分利用好“危中之机”,重塑一个高效和可靠的公共卫生体系,在满足人民群众健康生活需要的同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2月,王磊教授又在《关于谨防片面追求治愈率和出院率趋向的建议》及时指出,要警惕脱离实际,片面追求治愈率的现象。

---3月,张彪副教授在《做好可能出现的就业歧视应对工作》中提出,对于可能出现的针对新冠肺炎康复者、湖北人和武汉人的就业歧视,一是用应急政策换取更多时间,为从根本上打赢疫情战争争取空间。二是从需求侧入手,回应企业内外关切。

---4月,范斐副教授和王嵩博士生在《开启“轮动免费游湖北” 重塑“知音湖北”新形象》中,围绕复工复产后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有关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以轮动免费开放景区景点等方式为核心政策重塑“知音湖北”旅游形象。

一系列论坛相继发声

---3月25日,名誉院长范恒山出席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召开“疫情冲击下的产业发展”专家网络座谈会,并作“新老基建要并重对中小微企业应‘厚爱三分’”主题发言,指出,统筹抗疫与发展应高度重视两个方面:一是推动经济恢复与发展要新老基建并重齐抓。二是要把扶助中小微企业发展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

---4月10日,名誉院长范恒山出席中改院联合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以“全球‘战疫’下的东北振兴”为主题召开的专家线上座谈会,并做《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振兴东北经济的主攻方向》的主题演讲,指出,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市场经济时期,东北地区都创造过经济发展的辉煌,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认定,通过努力东北经济是可以搞好的,东北地区是一定能够实现振兴发展的;虽然2003年前和2013年后东北经济都面临着困难,但导致困难的原因并不相同,深入认识这一问题有利于我们廓清思路、把握关键。;要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化的优势产业体系为重点来谋划振兴东北的发展思路,并围绕其创造条件、选择路径;要围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力这个核心环节和关键任务,切实建立强有力的支撑体系。

---4月18日,副院长王磊教授、范斐副教授出席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长江经济带30人论坛”举办的“长江中游地区应对疫情影响促进经济复苏政策研讨会”。王磊教授在题为“疫后时期长江中游城市群消费扩容提质的思路与促进建议”的发言中指出,为尽快实现长江中游地区消费扩容升级,应充分关注消费地区差异、重点消费群体、新兴消费方式、重点消费领域、跨区域消费合作等问题,抓住机遇、因势施策,加强省际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复苏。范斐副教授在题为“疫后时代长江中游地区数字化转型发展思路与促进政策”的发言中指出,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能够为长江中游地区疫后经济复苏、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提供重要引擎,并给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5月4日,副院长王磊教授教授出席湖北省委改革办、湖北省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举办“振兴湖北经济论坛”(第一期),王磊教授以“后疫情时期提振湖北消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为题发言,建议湖北要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和重启全省消费,在提振当前消费与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之间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机制,为在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一轮征程中以新的姿态走在前列做出消费侧的重要贡献。

(全文详见院官网http://idcc.whu.edu.cn,或公众号“武大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我院师生纵论区域与城乡发展

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在《区域经济评论》2020年第1期发表论文《探索建立全要素的区际利益平衡机制》指出,建立利益平衡机制涉及国家全局、战略大局,其意义是多方面的。文章提出要在生态地区利益、农产品产销、资源高效利用、污染防范、人才利益补偿、特殊贡献地区利益、违反市场公平竞争的利益调节、政策不公平调节、重大事件处理、财产补偿等10个方面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并强调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建立区际利益平衡机制的支撑作用。

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在《经济日报》2月13日理论版发表论文《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要抓好五个着力点》指出,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除了做好统筹规划、建设内畅外通的交通基础设施等通用事项外,就城市本身而言,需要着力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完善规模结构、优化功能布局、强化引领带动、推动圈带协同、实现城乡融合。

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在《经济纵横》2020年第2期发表论文《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五大着力点》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其核心要求是使农村走向富裕、农民得到幸福、农村实现现代化,即“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囿于自然条件、现实基础、体制机制等因素,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仅靠农村自身是难以做到的,在现实条件下急需城市施以援手,并进一步推进城乡协调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主要动能来自于城市。必须基于这个认识处理好城乡关系、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在具体方略上,应紧紧围绕“人、地、统、同、融”五个字下功夫,做到多管齐下、多策并举。

罗亚兰博士生和张司飞副教授在《经济日报》3月2日理论版发表文章《提升国有企业创新力的着力点》指出,提升国有企业创新力,既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国有企业整体效益的重要引擎。破解上述难题,需要我们从加大研发投入、发挥系统集成合力、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国有企业创新力。

高思涵博士生在《光明日报》1月3日11版发表文章《打赢脱贫攻坚战更须注重高质量》指出,在现有政策法律约束下,解决人地分离问题的办法可以考虑实现承包权与承包地分离,把法律赋予集体成员对集体土地承包地的各种权能进行拆分,承包人拥有承包权中的收益权和处置权,但把占有权和使用权让渡给集体,便于农地使用权的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田婧博士生在《经济日报》5月7日理论版发表文章《推动大湾区产业要素高效流动》指出,通过创新协同合作体制机制、为人才自由高效流动奠定基础、推进跨境资金自由流动、实现创新资源高效配置、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生活圈五个方面,破除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要素流动不畅的桎梏、解决产业要素自由流通的问题。

(全文详见院官网http://idcc.whu.edu.cn,或公众号“武大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范斐副教授获教育部规划基金和后期资助项目立

3月20日,范斐副教授申报的“中国城市协同创新的空间知识溢出对经济发展质量影响机制研究”获批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

5月8日,范斐副教授申报的“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区域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互动机制研究”获批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立项。

台盟湖北省委员会致谢我院研究成果

1月6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湖北省委员会专门来函,就我院副院长王磊教授完成、提供的研究报告《积极实施试点方案 多措施并举加快湖北省新旧动能转换》致谢武汉大学。

研究生党支部开展线上宣讲学习活动

5月11日,我院研究生党支部开展线上思想理论学习活动,武汉大学博士生宣讲团讲师、法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丰月受邀宣讲,支部32名党员参加学习。

丰月博士以“保护野生动物,我们该做什么”为主题,结合法学视角,剖析了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以及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并指明如何保护野生动物。丰月博士结合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阐述了从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到维护生态平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转变,并分享关注野生动物和监督非法交易的平台渠道。

宣讲结束,支部党员纷纷表示获益匪浅。2019级硕士研究生孙逸昕说:“人类发展和野生动物息息相关,为野生动物立法是守住人性底线,保护野生动物不仅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也是文明的标志。以后生活中要多关注野生动物,做一名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宣传者,爱护、保护环境,相信地球将处处充满生命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