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 网站首页
范恒山:把做实做强中小城市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基本导向时间:2020-07-12  点击数:

(范恒山教授于2020年7月10日,出席第三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层论坛并发表演讲,现将转自“新华财经”报道的有关内容刊发如下。)

范恒山表示,“应该把发展中小城市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主攻方向,但发展中小城市不是把它们转变成为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而是做实做强。”

范恒山认为,新型城镇化体现着两个演进趋势,一是农村生产要素向城镇的流转集聚。二是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转移集聚。这是基于一般城镇化之上的深度城镇化,或者说是二次城镇化,它构成了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标志性特征。这两次城镇化并非是分割存在的,而是寓含在同一过程之中。前一种演进趋势的形成主要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而后一种演进趋势的形成除此之外还依赖于大城市本身所拥有的强大综合优势。这两种演进趋势体现了客观规律的要求,因而带来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他说,但在这种自然演进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较突出的一是形成了不同层级城市间梯次化的“虹吸”状态,而中小城市及农村成为了所有大城市虹吸的源头或落脚点。二是带来了各城市间的不良竞争,进而带来了城市功能的同构特别是产业的同质化发展。三是导致了大城市“城市病”的蔓延发展,而其中一些大城市在人口、产业等的迅速扩张和土地等的严格约束之“两难困境”中,自然而然的选择了“水泥森林”型的建设模式。

范恒山表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别是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建设应当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特色小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进一步优化。主要思路应突出如下方面。

第一,把做实做强中小城市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基本导向。在路径上,一是应依托城市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快农村人口到中小城市落户步伐;二是应将有条件的乡镇改转为城市,并以此改善中小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三是应通过功能化分与疏解,引导人口和相关产业由特大城市主城区、聚集区向周边中小城市疏散转移;四是应以功能特色和比较优势为抓手,做实做强中小城市。

第二,促进城市群协同联动发展。总体思路是,强化角色定位,把错位发展与一体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克服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而增强辐射功能、着力避免一般城市的逆动行为而增强助补作用。在路径上,一方面应按照主辅配套与分工组合的原则,优化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的功能设置,努力实现错位发展。另一方面应通过强有力的制度和适宜的机制,由易到难的推动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间基础设施、产业体系等的对接与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等的共享,实现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一体化发展。

第三,以国家中心城市为主体优化提升特大或超大城市发展质量。对现有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应以国家中心城市为主体和引领,推动它们做优做强,使之成为高品质城市和智慧型国际化大都市。应严格控制国家中心城市的数量,并以建立全球创新高地和形成强劲活跃经济增长极为基本要求明确其发展定位。在此基础上,赋予其更多的先行先试权利,充分激发其发展与创新能量。与此同时建立能上能下的机制,设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估期限。

第四,以提高柔韧性为重要内容改善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建设格局。在强化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医疗体系、疾病防控体系等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同时,城市建设应进一步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和动态平衡,关键的是要把打造安全、宜居环境作为统筹三者的最大公约数。在路径上,一是应推行“多中心+功能组团”的城区建设模式与“住宅+公园”的社区建设模式的建筑组合,藉此尽可能形成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的物理与生态隔带;二是应实行老旧城区改造与新区建设的有机联动,用增量空间疏解存量拥堵;三是应一体推动新老基建,为城市高效运行与科学治理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