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 网站首页
范恒山:如何建设好城市科学智库时间:2021-10-22  点击数:

下文系我院著名经济学家范恒山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智库建设闭门会议上的讲话,由今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在建院10周年之际推出的〔十年纪念〕专栏刊出,原载《中国城市科学》第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

很高兴再次来到交大,与各位学者一起讨论城市科学智库的建设问题,这对我来说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围绕这个话题我想谈几点看法,一是建立城市科学智库有何意义,二是应当建立一个怎样的城市科学智库,三是如何建设好城市科学智库。

一、建立推进城市科学发展的研究服务平台十分重要

各位老师都知道,城市是资源要素产业的聚集地,是区域经济甚至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带动源,城市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地区发展的程度和方向。城市本身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是城市发展问题则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其中永远有说不完的事情,永远有值得研究的课题,这是从一般意义上而言。从特殊的意义上讲,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从城市化率还是城市品质来讲,中国的城市化都可以说还处于起步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率的统计数据是52.6%,但是这个数据有点虚,把不扎实的成分去掉,真正的城市化程度也就30%左右,按户籍人口算是37%,这是从人口城市化本身讲,如果是把涉及到城市化的一些重要因素如规模、格局、功能、品位等综合考虑的话可能更低。

可以说,我们今天的城市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在整体上还缺乏规划指导。因此,从现有的基础看、从规划指导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处于起步阶段,这个时候特别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特别需要正确的操作思路,特别需要针对着已经形成的城市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所以我想,交大能够投入资金、人力物力,来建设这样一个城市科学智库非常必要,可以为健康推进城市化进程提供支持。这个作用今天可能还看不出来,等到这个研究平台真正建设成为集聚了全国最优秀的城市科学研究力量的权威机构,成为了发布比较完备准确城市信息的服务平台的时候,这个作用就显示出来了。做这件事情我们有很好的基础,交大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研究成果,现在又结合我们委托的相关课题研究,开辟了一些新的领域,并且形成了一些很有质量的研究报告和决策建议,同时还有比较充足的经费财力作为支持,也集汇了一批有较深造诣的城市科学的研究学者,所以建设这样一个平台,有必要也有基础。希望能通过努力,把我们这样一个智库建设成为最有权威的城市科学研究机构,最具有信服力的城市发展信息发布平台。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

二、要适应需要形成多样化权威性的研究成果

要成为最有权威的研究机构和最具有信服力的信息发布平台,说到底要靠本事靠成果说话。以成果而论有两条很重要:第一是要全,即内容较全,作为一个智库和平台,其成果应当能够满足各个方面对城市发展研究和推进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提供的研究和服务成果的种类比较多元。第二是要高,即质量较高,高在从理论研究角度看有深度,能引领城市发展的方向,或者给别人研究有某种程度的启示和引导;高在所提出的研究建议一旦被采纳能够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高在发布的有关城市科学的信息能成为研究者经常引用、决策者可成决策的重要支撑。所以,要把握住这两个字。

从成果形式来讲,我认为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方面:具有深刻分析和独到见解的理论作品。理论研究是基础,城市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所以首先要在深化理论研究上下功夫,陆续的不间断地推出一些理论成果。老实说,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理论成果作为基础的话,是难以提供科学的有信服力的其他形式的成果的。所以智库首先要出一批研究成果,就一些涉及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形成一批权威的著作,并且要持续不断地推出来。这是我们的基础和支撑,否则人家怎么承认我们是权威?我们又拿什么去做延伸成果的支撑?尤其对于高校或研究机构而言,文章和著作很重要。第二方面:关于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研究。这是关于城市发展的方向、道路、模式、措施等的研究,以此为各级政府推进城市化进程提供决策思路和政策建议。这需要浓缩各个方面的智慧,并且要努力做到一语中的。第三方面:关于一些城市的发展规划或方案。我们要结合实际需求,为有关城市的发展做整体或专项研究,提供一批具体的发展规划,或形成解决一些城市问题的操作方案,这属于应用方面的成果。很多关于城市问题的深刻研究和科学结论是在一个个个案的剖析、调研的过程中形成的。这对我们深化理论研究也是大有好处的,脱离实际的理论研究结论是盲目的,肤浅的或似是而非的。第四方面:有关城市信息的发布。这方面的内容应该是宽泛的,细致的,也应该力求客观准确。能不能成为权威,是不是具有信服力,这方面的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可达到的另外一个效果是,要通过我们权威的信息发布,不断的形成一种冲击力,把关心城市发展的人群由小众变成大众,在社会上造成影响,形成氛围,为社会各方面了解城市、关注城市、服务城市提供依据,做出我们的贡献。总之,我们可以以“全”和“高”为基础,适应多方面的需要,形成多样化权威性的研究成果。这是我要说的第二点。

三、努力形成高水平产出的科学研究体系和扎实支撑机制

要成为权威性的研究机构与平台,要形成多样化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必须建立科学的研究体系和扎实的支撑机制。在科学研究体系建设方面,我以为要重视这样六个方面。第一,既要有全面考量又要有重点研究。城市发展本身涉及的内容很丰富,结合城市群发展看,内容就更为丰富,有结构问题、布局问题、模式问题、功能问题、城市形态和风格问题等,深入来讲还有城市内在品质问题。换个角度看,城市涉及的内容也很多,比如说城市的竞争力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幸福指数问题,这是就城市而论。从中国实际出发,城市发展并不单纯是城市问题,中国的城市大都不是纯粹的城市,而是城市和农村结合的城市。比如重庆,是直辖市,可以号称为世界第一大城市,有2900万人口,但其中有大概2000万是在农村,又有1000多万在比较贫困的农村。所以在中国研究城市问题离不开农村,城市发展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城乡统筹或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也就是说,在中国研究城市问题不能就城市论城市。中国城市问题很复杂,因而在研究上既要有全面考量、总体把握,又要有重点探索、专题讨论。目前我们能看到的一些学术部门的研究,涉及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较多。作为权威性的研究机构,我们的研究应该尽可能全面一些。但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特别是要牢牢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东西,抓住那些直接影响城市功能、结构、形态、质量的东西来深化研究,不要拘泥于细枝末节而忽视了关键,搞偏了方向。第二,既要有定点研究,又要有比较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相关信息发布,都要选择一批城市作为样本,长期跟踪观察,从中发现变化规律,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要把研究视野放的更宽广一些,以世界典型城市作为参照系,对中国城市发展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廓清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重点。比较研究十分重要,和别人一比较才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问题在哪里。第三,既要有一体研究,又要有分层研究。一体研究是关于城市发展一般规律和共性特征的研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城市与城市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分层分类进行研究。这样得出的结论才科学,光有一体研究,就可能造成以偏概全。第四,既要有质的分析,又要有量的分析。很多城市特征没法用数据来表现,但是可以用文字来描述,所以质的分析是不可少的。但数据化的东西易于对照,也一目了然,所以能量化的东西要尽量加以量化,质的分析和量的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就能使分析变得完整深入。第五,既要把握一般规律进行研究,又要把握中国特色进行研究。城市发展有其内在规律,违背其要求,重则形成死城废城,轻则带来一系列城市病。在这方面,我们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特别是研究国际上一些城市发展和管理上的成功案例,但同时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中国城市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有很多体现了国情的需要。中国的特色不见得都是错的,不能盲目照搬国外模式,简单用国外标准或指标来否定中国特色。这一点非常重要,也许中国探索的城市化模式在未来会一定程度地引领国际发展方向,中国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也可能成为其他国际有益的借鉴。当然,也要看到中国城市存在的问题和城镇化中可能出现的特殊困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去预防化解它们,而这个职责,不仅是实际工作者,也是我们理论研究者应该承担的。第六,既要有静态的研究,又要有动态的研究。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既是城市内部因素作用使然,也是外部环境变化所致。举两个例子。我们现在的城市形态大多是香港上海模式,即水泥森林加拥挤的人群再加一望无际的汽车流,随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不断增大,这一模式就难以为继了,建设生态型城市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另外,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现有的行政区划必然会得到调整,随着这种调整,城市的格局就会发生变化。所以,研究城市问题需要有常规的静态分析,又要有与时俱进的动态分析,即把握国内外环境变化,深入分析这种变化对城市格局、结构和形态影响。

就建立扎实的支撑机制而言,我想强调的是,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光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聚集大批国内外研究城市的优秀专家学者,与政府相关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和对接沟通,建立一批有代表性的长期的城市观测点,拥有一些现代化的研究分析工具和手段等,对我们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总之,我们需要动员各种有生力量,借鉴各种有益成果,利用各种有效平台,果若如此,我们的城市科学研究就会不断走向完善深入,我们的智库就能高水平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