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5日,“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五次专题研讨会在发改委国合中心会议室举办,与会专家围绕“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一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以下是论坛成员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在会议上的发言,已经本人审定。)
我发个言,谈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还是要对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有深刻的认识,并依此进一步认识到缩小两级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很重要。十九大描绘了未来我国发展的基本蓝图,未来三年时间是我们决胜建成小康社会的时期,此后,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分 “两步走”实现国家现代化。受十九大精神的鼓舞,大家干劲十足、热血沸腾,这是自然而然的。基于这种心情,一些经济组织、经济学家热衷于计算推测我国的经济总量在什么时候能够超过美国成为第一,乐观的认为再过上十年就可以实现。但我认为,即便是如此,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科学的分析。一定要看到在我们快速前进、不断强大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能简单的作概念化的理解,对这六个字,要作深入具体的分析。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平和不充分问题?不平衡不充分的程度怎么样?跟国外比特别是经济总量排在前十位的国家比怎么样?对这些问题都要深化研究。对此不能太乐观。我认为,即使是哪一天我国的经济总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经济大国,从不平衡不充分的角度看,我们与他们的差距可能还很大,可能不是二、三十年能解决的事情。说到不平衡问题,我们可以看看当前存在的贫富两极差距究竟有多大:全国上下这么努力,到去年底,按照2011年确立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这个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计算还有4335万的农村贫困人口。考虑物价因素,这个标准到2020年会达到4000元。大家想想,一年2300元或者4000元我们能够生活的怎么样?可另外一些人群年收入是数以千万元、亿元计算。说到不充分问题,这2300元或者4000元能给我们这样一个群体提供什么样的东西,能够满足他们充分的需求吗?再进一步说,我们现在在不同人群之间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均等的吗?对其中的一部分人来说是不是相当不充分?更不要说这其中涉及到的发展权利的不平等问题。所以,经济总量重要,但并不一定能解决根本问题,经济总量的提升要与解决不平衡不充分有机结合起来。不要让表面的经济数字掩盖了我们存在的突出矛盾和深层问题,从而忽视我们应该做出的努力、特别是忽视我们的工作重心。
第二个观点,要把握好十九大关于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思想新要求,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方面推出新举措、探索新路径。
十九大报告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出了总体安排。贯彻落实好这些安排,需要我们在新的形势、新的方位和新的要求下深化关于区域经济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探寻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与途径。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研究和重视:
第一,要基于新的环境特征、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工作任务要求,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格局划分。记得第三次专题研讨会时有专家谈到了区域板块格局优化的问题,第四次专题研讨会我阐述中部发展问题时提到了区域空间格局问题,今天在讨论中也有专家触及到了这个问题。的确,基于新的环境特征、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工作要求等,有必要深化这方面问题的研究。从新的环境特征看,现在由于经济机制的变化,主要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力度和方式的强化,由于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动能转换的加速,由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包括信息化的快速推进,由于基础设施的创新发展包括高铁的大规模建设,等等,使区域空间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地区间发展比较快速的形成轮换,有的原来发展较好的板块出现衰退现象,而有的原来十分落后的板块现在借助新产业新动能实现后来居上;二是空间的距离已不成为主要问题,通过区域合作、市场配置以及通讯工具、高速铁路等手段能轻易化解;三是地区间超地理连接的经济融合或跨区域经济合作日益成为重要发展形态,产业转移与承接、“飞地经济”、合作园区、对口协作等打破地理隔离,把同类型经济或优势互补性强的经济板块连接在了一起。此外,原有部分区域板块的划分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基于这些新的环境特征,原有的区域空间板块格局划分是否有必要进行研究调整?从新的发展理念看,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分享五大发展理念,把这五大理念的落实与一些区域的基础特点或比较优势结合起来考量,现有的区域板块划分的不足就显现出来了。比如实行绿色发展,一些原有的生态良好地区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在区域板块的划分上,原来可以不考虑生态地带的支撑,而现在,相应建设生态屏障地带或者把生态屏障地区纳入进来就成为了产业发达地区必须考量的重要内容。我刚从广东河源市调研回来,对此有一个切身的体会,河源不属于珠三角的地理范畴,但今天的情况,一是珠三角的土地空间已经很有限了,需要向周边延伸,尤其是一些中心城市需要发展腹地,而河源在地理上紧接珠三角,它与广州等中心城市的距离甚至比已属珠三角的某些地区的距离还要近,做腹地更有区位优势;二是它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对于珠三角地区实现绿色发展十分重要,假如将其纳入珠三角地区,在综合考量生产、生活、生态布局时会更具优越性。全国其它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况。同时从新的发展理念要求看,现有的区域板块空间格局划分是否也值得研究调整?从新的工作任务看,一是国家实施了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依据各地区的资源环境存在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了功能定位;二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各个地方在经济基础、产业动能、发展潜力等方面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性和互补性状况也发生了变化;三是基于现实基础和发展需要的考量,国家赋予了不同地区在发展、改革、转型等方面新的任务和要求,一些地区在推进质量效率动力变革,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方面体现出较强的优势;等等。从新时期新时代的这些新的工作要求看,现有的区域板块空间格局划分是否也值得研究调整?
第二,要着眼于分类指导和一体联动、重点引领和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推动形成点、圈、线、块协调联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主要是培育和建设新区、各类试验区示范区这样的功能平台,充分发挥它们的支撑引领作用。圈,主要是推动建设以一定地域范围为基础的跨地区、跨城市的经济区。线,主要是依托大江大河和沿海、沿重要交通干线,培育壮大经济轴带。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等等。块,就是进一步强化对现有区域板块的分类指导,同时综合考量各种因素,进一步优化区域板块的空间划分。点、圈、线、块联动的核心在于实现分类指导和一体联动的有机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从而把地区的自主创新发展和区域的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区域发展形成新局面。
在这个方面有一点需要重视的是,既要发挥已有的平台和载体的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又要着眼于增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动能,培育一些新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从现实看,要注重两个方面的规划建设:一是重要湾区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已经提上国家的议事日程,这里的综合基础条件比较优越,规划建设得好,能够使之成为全世界的头号湾区和最重要的创新基地。但建设起来有很大难度,难在这个湾区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协同推进存在制约。以前这一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协同性不够,不仅存在同质竞争,也存在着市场分割、行政封锁和各自为战。如果不解决一体联动、协同发展问题,把粤港湾大湾区建设好就比较难。前几天我受邀在第六届中国(南方)智库上有一个发言,专门讲了这个问题,特别谈到一体联动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关键。还有一些湾区如杭州湾湾区,也有人称之为上海湾区或沪杭甬湾区也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二是城市群的发展。城市群发展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城乡融合和协调发展,而城市群在推动城乡融合协调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而在城市群发展中,中心城市又起着核心作用。要根据全国空间开发的总体战略要求,着眼于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继而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中心城市的设置,强化中心城市带动重要城市群和区域板块加快发展、协同协调发展的作用。努力形成以中心城市为引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带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第三,要注重总结部分地区借势超常发展的经验,探索加快缩小地区差距的新路径。这些年地区间发展兴衰更替呈加速状态,尤其是近十年来表现的非常明显。一些以传统产业为支撑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地区,借势新经济、新科技,依靠新模式、新路径,成功摆脱原有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的羁绊,做到了经济体系的重造或新经济体系的构造,在一些方面实现超越而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说,这些地区挣脱原有包袱,避开落后基础和不利条件,借势发展、合作发展,在比较短的时间完成了追跑到倂跑再到领跑的过程。从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这方面的经验要好好总结;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看,这方面的经验更要好好总结。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探寻到加快缩小地区差距的新路径。其实,这种地区间的兴衰更替变化不是今天才发生的,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东北的辽宁、黑龙江等排位在全国都是比较靠前的,现在则比较靠后了。但随着各种经济科技条件的加快组合和创新,今天地区间的这种更替变化大大加速了,如贵州、江西这些原来比较落后的地方就是近几年通过移植、集聚、创新等多种手段而实现加速发展的。这些地区总结出来的“无中生有”、“弯道超车”等经验值得许多仍然发展较慢的地区研究借鉴,也值得作为探寻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认真对待。
第四,要把区域政策摆放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区域政策与财政货币产业政策并列放到了重要位置,这是这些年实践探索的重要成果。事实上,解决我们面临的“不全面不充分”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区域政策,充分发挥区域政策的作用。为什么区域政策特别重要?因为区域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落脚点,而各区域具有的资源禀赋,所面对的发展基础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不同区域的分类指导既是发挥比较优势的需要,也是促进协调发展的需要。这就决定了除特殊情况外,一切政策都要考虑区域的特征,而从区域特征出发所实施的政策就是区域政策。因此,在指导思想上应该把统一的或“一般粗”政策制定和“一刀切”的政策实施作为特例,而针对不同区域细化相关政策,增强针对性、体现区别性应该是我们把握各类政策实施的常规性要求。我们在整体上对有关政策应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等等。但是这些政策在具体区域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具体的情况,不能够搞刚性的一刀切,否则就会切出问题。现在区域政策已摆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但在实际操作中还要做一些深化、细化和实化的工作,使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上发挥最大效能。同时进一步通过实践提升区域政策的重要地位。
我就谈这两个观点。第一个方面主要是讲认识;第二方面提出值得深化研究的四点思考。
补充一句。我刚才在谈的第二个观点中的第一个问题,也就是优化区域空间划分问题,的确值得在座的专家们深入研究一下。陆大道先生在发言中提到了环渤海地区并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上次在武汉大学讨论中部地区发展时,我们也谈到了中部在地理上的黏合度并不高。而从合作开放的角度来讲,大家是左右逢源,有的向东聚集,有的向南融合,有的向北挺进。基于这种情况,也基于一些专家的认识,我认为,在谋划新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时,有必要根据新的环境特征、新的发展理念以及新的工作任务等来研究优化区域空间划分问题。空间的划分有时不单纯考虑的是地理比邻和相接的因素,例如国际上划分东西方国家就是如此,日本被划分为西方国家阵营,但是从地理上来说它属于亚洲。我们研究优化区域空间划分是否也应综合考虑除地理状况外的其它因素,而优化区域空间划分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政策的精准指导。传统上我们是东中西三大板块划分,后来又细分了东北地区板块,形成了现在的四大板块。其实各大板块中间各省市区的差距也是比较大的。如海南省,从沿海地区的角度讲它是典型的东部地区,但从经济发展水平讲,顶多与中部地区一些省份相当,所以现在的政策指导基本上是按照中部地区来对待的。作为对现有四大板块划分仍然过于粗线条的一种补充,我们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时候搞了两个比照政策。这当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他也反过来说明,还可以对现有的区域板块的划分在做一些深入的研究。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空间格局的进一步科学划分,使区域政策指导更加精准,从而更有利于支持该支持的地区,加快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们不是为划分而划分,似乎四大板块的划分时间长了、老套了,该换点新的说法了,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