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 网站首页
范恒山:深入认识和有效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时间:2019-01-24  点击数:

(本文是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为杨威同志所撰《新旧动能转换:理论与实践》一书所写的序言)

新旧动能转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举措。应当进一步提高认识、优化思路,切实加快这一进程。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在国际产业链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研发、设计等环节缺乏竞争力,80%的关键技术、多数高端装备以及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仍依赖进口;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不高,区域板块间实质性的发展差距没有明显缩小,地区间的分化加快,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教育、医疗、养老等诸多领域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较大差距。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化经济结构、丰富和提升供给水平外,别无他途。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并不宽松,受到了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脱实向虚、关键核心技术短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就经济运行本身看,尽管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支撑经济向高质量迈进的有利条件不断积累,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包括传统动能增长放缓,新兴动能“势强力弱”,无法完全弥补旧动能衰退导致的增长缺口。实践表明,由高增长向高质量转变过程中转型升级所遇到的困难和矛盾比预想的要大,解决它们需要抓住关键、综合施策。其核心举措之一就是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通过壮大新的经济能量、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形成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坚实支撑。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一般地说,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高,否则会陷入停滞。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顺应这一规律的要求,积极主动作为。从国际经验看,成功由中等收入经济体进入高收入经济体的国家,普遍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当前我国正处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进行、多点突破的机遇,以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为支撑,克服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的制约,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努力形成多样化、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供求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均衡。

有鉴于此,我们应当花更大的气力,以更扎实的努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尽快使新动能形成优势、占据主体、成为支撑。在推进思路上,应该把握好如下一些重要方面。

一是树立整体思维。新旧动能转换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使之更具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整体发展战略。要完成这个转变绝不能仅靠某一个方面单独动作,需要各个方面的系统行动和协同配合,需要在方式、结构、动力、支撑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的转变,尤其是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整体上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包括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简政减税减费,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创新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加快完善现代产权制度,配套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激发企业家精神等关键改革;深化财税、金融、投融资、要素、户籍制度等方面改革,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重组,全面提高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更好发挥财政、货币、消费、投资、产业、区域等政策工具的支撑作用,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前瞻性、灵活性和协同性;等等。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一定要在综合性、系统性和联动性上下功夫。

二是用好叠加红利。这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党的十九大又明确了未来要坚定实施的一些重要战略,如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这些战略涉及面宽广、内容丰富、含金量高,不仅有利于国家整体发展,也给各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连接点,各地就能通过运用这些国家战略获得丰厚的政策红利,带来巨大潜能的释放。这些战略虽然各有侧重,但却都直接间接地联系着新旧动能转换。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要认真梳理这些战略,创造性地运用好这些战略举措,通过形成合适的接点、载体或路径,把这些战略的实施与新旧动能转换有机结合起来。并举一反三,不断丰富完善与拓展延伸,使各个方面的战略形成倍加的红利,带动新旧动能转换和其他方面的发展。

三是坚持双轨并行。动能转换一定要明确一点——不能脱离现有的基础。从操作上讲,我们要双轮并行、双轮驱动,一手提升传统产业,一手构造新的产业,把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与构筑新型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既有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此,各地要立足自身的实际基础,不断提升传统产业优势,使之真正成为区域的领先优势、竞争优势;要创新生产经营体系,推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运用和创新科学技术,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传统工业经济的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把绿色、共享、智慧等理念和技术融入传统服务业,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标准,提高水平;要加快精密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综合养老、智能教育、创意文化、立体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各地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通过开放合作、“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等手段,借势新经济、新科技、新模式,实现新型经济因素和体系的培育构造,切实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四是立足创用结合。结构优化、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都需要关键核心技术做支撑。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要把创新放在第一位,特别是要把核心技术的创新放在第一位。就当前情况看,我国基础科学短板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为此,要把创造和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支撑新旧动能转换。一方面,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科技研究,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完善鼓励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持续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强化创新人才的支撑作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和技术,为建立新的动能服务。借力“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对接,全面开展项目、产能、技术、标准、园区等合作,提升创新创造能力。

五是优选实现路径。要实现新旧动能的尽快转换,就必须实现相关路径的优化选择,而这种优选的基本方向就是,从各个地方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不拘泥于一个模式。只有因地制宜,才能真正地切中要害、解决关键问题;只有分类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进而增强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从国家层面看,应继续立足于各大区域的基本情况和实际需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制定各区域的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措施。从地方层面看,则应努力在挖掘有效潜力、做强做大比较优势上做文章。需注重错位发展,利用好时间差别,善于抢抓机遇。切忌照搬仿效,防止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六是强化引领示范。这些年来,全国性的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工作一直在持续推进,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推进动能转换要用好这些经验。同时,新的时代、新的形势赋予了动能转换新的内涵和要求,需要开展新的探索。为此,我们要把典型引领示范与全面推广运用有机结合起来。这些年,围绕推进改革开放和促进开发发展,国家打造了一系列重要功能平台,应充分利用这些功能平台,做好相关试验与推进动能转换的结合。与此同时,也可围绕动能转换新打造一些试验平台,进行有差别、有重点的探索试验,为全国的动能转换开辟道路、积累经验。目前,山东省已被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应及时地将功能平台形成的可复制、有效果的举措加以推广,以引领推动全国新旧动能转换迈向新水平。

杨威同志所撰《新旧动能转换:理论与实践》一书,基于国内外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的观点、案例的解读分析,对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所要秉持的基本认识、所要把握的基本方法等阐述了较为系统的看法,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其中不乏亮点。作为一个直接从事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同志,他在本书中所做的许多论述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借此机会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对关心和从事这方面研究和实践的人带来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