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 网站首页
中国社科院魏后凯教授访问我院时间:2012-02-27  点击数:

2012年2月25日上午,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教授访问我院,并就“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来自不同专业的师生参加讲座。常务副院长张建清教授主持讲座,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张明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吴传清教授、李雪松副教授等出席讲座。

在学术报告中,魏后凯教授首先介绍了目前中国城市群的发展格局和背景,然后提出了城市群的定义,分类,以及确定范围,在此基础上,开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准确界定,特征,国家战略意义,基础条件和主要障碍,战略定位和总体思路和具体推进措施七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界定和特征

魏后凯教授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武汉城市圈(1+8+3),长珠潭城市圈(3+5+1),环鄱阳湖城市圈(6+2)三圈的融合,共29个城市,其中3个省级城市,总面积为30.44万平方千米。随后从三个视角提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特征:从空间视角来看,在人口,城镇和产业高度密集并且是中部地区发展核心区域,从经济水平来看,发展水平低,城市化滞后,仍处于工业化中期,从产业结构来看,呈“二三一”结构,服务业发展依然滞后。

国家战略意义“五个利好”

魏后凯教授认为从国家战略意义视角来看,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五个方面好处,有利于支撑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有利于扩大内需和中西部市场,有利于带动中部地区崛起,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

基础条件和主要障碍

魏后凯教授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跨三省,面积大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是也存在着行政分割现象比较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激烈,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压力大五个方面主要障碍。

战略定位和总体思路

魏后凯教授首先将长江中游城市群与“三个增长极”,山东半岛,成渝经济区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两个指标进行比较,论证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未来成为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的可能性,提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三个阶段,认为战略定位的总体思路应从构建具有世界影响的“一主两副”特大城市群,建设世界规模级别的先进制造业带,打造全国内陆开发型经济战略高地,建成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板块,建设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五方面着手。

七大具体措施

最后,魏后凯教授具体提出了组织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构建互联互通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分工合作,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携手推进粮食生产区建设,搭建一体化的区域合作平台和建设完善新型的区域合作机制这七大措施。

在报告当中魏后凯教授还与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了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一些看法。整个讲座内容充实,讨论热烈,拓展了在座师生们的视野,受到与会师生的一致好评。

魏后凯,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生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近年来负责主持了60多项国家重大、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以及有关部委和地方委托研究项目,撰写和主编学术专著2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00多篇,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