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 网站首页
范恒山: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的一些关键举措时间:2020-11-25  点击数:

2020年10月28日,“淮河生态经济带第2次省际联席会暨城市合作第2次市长会商会”在安徽省蚌埠市召开。著名经济学家、我院范恒山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的一些关键举措》的主旨发言。现将发言全文刊发如下。)

很高兴能够受邀参加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第2次市长会商会。有关区域合作的话题我曾讲过不少次,发表了一系列观点,足可以编辑成一本书了。今天,面对淮河生态经济带29个市县负责同志参加的城市合作会商会,我琢磨了一下,还是想结合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实际,基于区域合作讲一些意见,供大家在推进工作时参考。

淮河生态经济带贯通黄淮平原,连接中东部,通江达海,与长江经济带地域相连、水系相通,交通条件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虽然从总体上看目前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综合而论这里应当是我国中东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世界正经历包括新的科技与产业革命快速兴起在内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我国也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地区发展来说,这种转型发展既带来了非同一般的挑战和压力,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条件。把握形势发展的方向与要求,抓住国家推动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机遇,以合作联动为重要手段,苦干巧干,生态经济带所属地区就能够加快转型,实现跨越发展、做到后发先至。在这个过程中,我以为有几点值得生态经济带各地区、各城市高度重视、身体力行。

一、更加重视地区间一体联动

一体联动的好处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有利于解决自身拥有发展条件相对短缺的问题,使各个地区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利用和配置资源要素;同时能够整合区域内优势资源要素,全面提升各领域各环节的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问题的攻坚水平。其二,有利于促进各个地区实现合理分工,避免造成资源重复配置和市场恶性竞争,依此做实做强比较优势,提高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发展能力。鉴此可以肯定,尽管全国各个地区的发展状况良好,但如果排除了各种形式的封锁与分割,通过开放合作实现了资源要素配置运用的优势互补、相互支撑,无疑会呈现出更有效率、更高质量的发展格局。淮河生态经济带涵盖五省26市3县,要使这片24.3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应当依托《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实施,更加深入的推动地区间的一体联动。

一体联动本质是开放合作,无论是对发展较好地区还是相对落后地区,这样做都能深受其益,对此一定要在思想上想清楚、弄明白。简言之,对于发展较好地区来说,一体联动可以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对于相对落后地区来说,不仅可以借力外部资源、技术,对接先进体制、规则,还能够把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转变为紧密的合作伙伴,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对一体联动不够主动甚至畏惧者,要么是受“一亩三分地”思维限制、担心有限的资源向外流走,要么是为不科学的政绩观所束缚,一味追求眼前利益。深化开放合作、实现一体联动,要全面放下思想包袱、转换思维模式,从而做到真心实意的“联”、积极主动的“融”和丝丝入扣的“合”。

在国家战略推动和自身积极努力下,许多发达地区已经步入了协同联动甚至一体化发展进程。在这种情势下,相对落后地区如果忽视合作联动,毫无疑问会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这一点在交界地区的发展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如果相互分割,各边界毗邻地区既会受到外部的竞争与侵夺,也会受到内部的疏远与漠视。而一旦开放合作,边缘就成为了中心,冷地就变成了热区,拆台就变成了互补。

可以肯定的说,合作联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速度与质量,各相关城市和地区应将此放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要进一步健全规则、完善机制、加强统筹,齐心协力推动合作联动向深层拓展。

二、加快推进经济绿色转型

绿色发展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底色,高质量发展必然也必须是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更应该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本色,这是由这一区域生态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双重特点所决定的。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生物多样性丰富,平原面积广阔,生态系统较为稳定。维护和优化区域生态系统,打造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经济带,对构建南北气候过渡带重要生态廊道、改善总体自然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一地区水土资源承载能力有限,生态环境容量受到抑制,存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地面沉降、水质与土地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意味着,这一区域必须运用更加严格的举措、花费更大的气力节约资源、优化生态、保护环境。这也意味着,加快经济发展不能走过去粗放式发展的老路,需要实行绿色转型。因此,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运用先进技术改造能耗大、污染重的产业,无法改造的必须坚决加以淘汰;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培育和拓展体现绿色特质的新型经济和未来产业;要大力开发生态产品,探索通过建立以资源、生态为载体的利益补偿机制等途径,使绿水青山体现出应有的产业价值和资本效益;还要借助绿水青山,把各种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打造融经济、混产业和靓资产。值得强调的是,我们不仅要注重积极开发绿水青山直接的产业价值,还要注重大力拓展其所带来的支撑承载功能。譬如,要把良好的自然山水作为打造优良营商环境的一个内容,把绿水青山作为建设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绿色工厂的基本支撑等等。总之,要创新路径、多管齐下,建立起可循环的绿色经济体系,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无缝衔接。

三、推动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

产业发展直接体现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快慢,因此,每一个地区都要科学的进行产业安排,而一个地区的产业安排是否得当,又直接取决于所在区域的产业统筹状况。鉴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必须认识到对经济伤害最大的做法其实是同一区域内各地区产业的同质竞争与重复配置。因此,无论是对自身而言,还是对所在区域而言,特别重要的一个举措是推动各地区在协同配合的基础上发展适宜的产业门类,建立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从整个区域的视角看,一方面,应当基于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通过产业规划等手段,形成产业在地区间的有效分工和合理布局;另一方面,通过共建产业园区、协同打造产业集群等形式,整合区域力量,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和未来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从各个地区的视角看,应立足于现有基础和发展条件,大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适宜产业。在这方面,要排除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误区,特别是两个方面的认识误区:一是盲目追求倒“一二三”的产业结构,简单认为第三产比重越高越好。把发展第三产业放到首要位置、寻求产业的结构的第一权重对某一些城市是必要的、可能的,但对大部分地区或城市而言,还是应把重心放到制造业或实体产业发展上。制造业不仅可持续,而且成长性强,也能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在这方面要把握好“皮”和“毛”的关系。二是一味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未来产业,忽视传统产业创新重塑。有的地方是越“新”越想做、越“高”越愿攀,紧盯着量子科学、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靶向药物等时髦产业做文章。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一味追求这些“高大上”的产业门类,就会造成劳命伤财,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果。在这方面,我们要吸取芯片产业一哄而上的教训。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必须发展且要提前布局,但对各个地区来说还是应该量力而行。与此同时,不能忽视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的发展,不要认为发展传统产业就没有前途,何况传统产业还可以用高科技进行赋能。要认识到,对一个地区来说,适宜的产业结构是最具可持续性的、也是最具有竞争力的。

四、合力打造一流“信用”高地

近些年来,营商环境建设在我国受到了上上下下的高度重视,甚至可以说,地区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直接表现为营商环境优化的竞争,这涉及到比服务、惠政策、争投资、抢人才等众多方面。营商环境建设直接决定着资源要素的集聚度和创新力,因而对之加以特别重视是十分正确和非常必要的。营商环境建设对相对落后地区而言更为重要,这是因为这些地区更需要资源要素进入,这也是因为一般人往往把这些地区置于道德的低地,认为这些地区投资条件必然不如发达地区。也正因为如此,相对落后地区需要花更多的气力,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状态付出努力。也就是说,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地区应更加重视合力建设良好的营商环境。但在这方面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扣住正确的方向、把握工作的重点。营商环境涉及到许多方面,大体上包括硬件和软件两类,优化营商环境两者都要抓,但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我以为更应该把重点放到软件或软环境建设上。这是因为,硬环境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在这方面欠发达地区明显弱于发达地区;而软环境建设则主要靠人的努力,欠发达地区完全可以与发达地区做得一样好,甚至可以做得更好。与此同时,对欠发达地区而言,投资者最看重的也是软环境状况。

如何推进软环境建设?核心的是要扣住“信用”一词做文章。这涉及到政府信用和社会信用两个方面。政府信用的要旨是“信誉可靠”或“可信赖”,即管理公平公正可信赖、政策法规稳定透明可信赖、办理事务依规遵制可信赖,解决问题不随政府换届或领导者变动而变化可信赖。社会信用的要旨是“诚实守信”或“讲信义”,即严格遵守法律、履行契约,不搞坑蒙欺诈、不破坏公平竞争、不恶意逃废债务。欠发达地区要把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点放在“信用”建设上,努力在这方面树立形象、形成名声。当前许多地方强调简化程序、改善服务,推行“一次一门一网”方式等也是必要的,但在这方面如果热衷于做“最”字的文章,即盲目追求“最简”、“最惠”、“最少”、“最短”等等就会走偏方向。不仅不够科学,最后也往往落不到实处,变为空谈。相应的,所有的改革举措都应向建立信用这个方向和要求聚焦。这样做符合改革的本质,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扫除资源要素配置的种种不合理障碍,推动建立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现代治理体系和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这样做也使改革具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能够使之落到实处而不会止于空谈。抓住一个个具体问题追根溯源,就能最终触及到深层的体制机制。把体制机制理顺了,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投资经营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五、积极借势战略功能平台

各式各样的战略功能平台是国家重要战略或改革发展重大使命的载体,具有号令天下的位势,又有先走一步的权利。前者使其具有强大的集聚资源的功能,后者能给所在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红利,即所谓“先行一步天地宽”。争取国家设立战略功能平台是发达地区得以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深圳,40年来所以能实现快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不断赋予其战略试验功能。从建立经济特区到设立作为“特区中的特区”的前海合作区,再到建设先行示范区,通过战略叠加和接续,赋予了深圳长久的创新活力与发展动能。淮河生态经济带应高度重视国家战略承接运用,把借势战略功能平台作为追赶跨越的一个关键举措。应当看到,在争取国家战略支持方面,欠发达地区并不处于优势地位,需要更多地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强化技巧性运作。首先要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能联则联、能融则融;其次要突出自身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特殊优势,争取国家为本地区量身打造发展战略。对已经落地的战略要举一反三、“吃干榨尽”,能延则延、能拓则拓。其三要借助国家战略建立良好的承接平台,借此进一步争取先行先试的权利和延拓关键性发展政策。其四要主动借力发达地区,通过加强合作共同搭建试验平台,将发达地区战略平台的试验功能延伸进来。同时,通过借台移植发达地区的先进管理体制和操作方式,倒逼自身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形成一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六、高水平构造数字化基础设施

人类进入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新时代,数字技术已成为开展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必要条件。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是新时代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如果说传统基础设施落后造成了一些地区过去以来的缓慢发展的话,那么数字基础设施的落后将会给一些地区未来发展带来制约或形成被动。数字技术大大降低了一个地区对自然条件和历史基础的依赖,能够推动跨区域的资源要素利用,而这也就意味着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可以加快弥补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带来的经济发展差距,帮助相对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因此,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发展,并使未来发展不致继续落后,就必须下大力构造高水平的数字基础设施。在这个方面,我以为可以大胆和冒进一点,有多少力出多少力,推进的越快越好,建设的越先进越好,应努力与发达地区比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