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9日,由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二次东北振兴发展高端论坛暨首届东北振兴南北智库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著名经济学家、我院范恒山教授受邀参加研讨会并作了题为《协力打造东北地区一流的发展环境》的主旨发言。现将发言全文刊发如下。)
发展环境是制约经济社会活动的各种支撑因素与基础条件的总和,直接决定着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投资创新的活跃度,因而深刻影响着国家或地区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发展环境好,投资可以不请自来,经济就能扶摇直上。当前实践表明,地区间的竞争集中表现为发展环境的竞争,而投资经营者的区域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基于发展环境的选择。
发展环境不仅涉及到外部资源要素的聚集度,也涉及到内部资源要素的创造力。涉及发展环境的很多因素往往不能直观表现,但却能够深刻感受到;对一些问题局中人往往难以觉察,甚至可能被视作理所当然而变得习以为常,但是却会令局外人刻骨铭心、耿耿于怀。一个地区在较长的时间里发展缓慢,所涉及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但发展环境不好一定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事实上,如果发展环境不良,其它一切往往无从谈起,过去所积累的优势及成果,也会逐渐丧失掉。进一步说,即便那些目前发展状况较好的地区,也需要与时俱进的优化提升发展环境。
东北地区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重振再光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东北都展现过发展的辉煌。中央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之后,从2003年到2012年,年度经济平均增长超过了10%,2008年起年度经济增长超过东部地区,一直延续到2012年。但2013年开始下降,2014年出现较大的滑坡,虽然2017年和2018年有所回升,但2019年又呈现下降态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全国经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但东北地区下滑幅度较大,尤其是黑龙江和辽宁,分别是-4.9%和-3.9%,都处于全国的后几位,东北发展的形势依然严峻。东北地区的振兴发展涉及到许多关键方面,在今年4月份有关单位召开的“全球‘战疫’下的东北振兴”论坛上,我特别提出要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振兴东北的主攻方向,谈到东北经济不振的直接问题来自于产业结构不优,因此必须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化优势产业体系为重点,来谋划振兴东北的发展思路,并依此创造相关条件。在诸多条件中,我认为十分关键的条件就是良好的发展环境。尽管产业结构不优是东北发展的直接问题所在,但无论是优化产业结构,还是重振整个东北经济,基础的支撑条件都在于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换言之,要实现东北经济重振和持续向好发展,必须把发展环境优化放到突出重要位置,使其达到一流水平。或者说,振兴东北经济必须进一步提升东北地区发展环境的形象。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但必须下决心去做、花大力气去做。一定要认识到,东北要重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是基础与前提。
应该看到,东北地区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全面改善发展环境,近些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展。但在这方面给人们普遍留下的感觉仍然是,许多具体事项的办理上仍然存在着不足,在整体上则与东部地区存在不小的差距,东北地区发展环境的建设任务依然艰巨,且要求十分紧迫。
发展环境建设虽然涉域宽广、难度很大,但依据一些地区的实际经验看,抓住关键、优化方式,就能取得事半功倍、后来居上的效果。在发展环境建设方面,东北既要遵循一般路径,更要努力出奇求特。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立足于东北的具体实际,我以为应该突出抓好如下方面:
一、突出“软环境”建设这个重点
发展环境涉及到硬件和软件,与一些先进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包括新老基建在内的硬件建设虽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但差距并不显著。明显的差距更多体现在思想认识、管理思维以及体制机制建设等软件方面。只要触及到一些具体事项,这种差距就能为人们所深刻感受到。深入观察,我们能看到,某些老的软环境问题,在东中部许多地区已得到有效解决,但在东北一些地区仍然表现突出,例如在发展思路上不自觉地强化政府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在招商引资方面重引进轻服务等等。在新的形势下,软环境方面又滋生出一些新的问题,主要的:一是求稳怕乱、不敢创新,患得患失、不愿担当,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做事;二是消极作为,往往用“限制”代替管理,以“禁止”防范风险,习惯于把简单和方便留给自己,把复杂和繁琐留给群众;三是精于运用繁杂的规制和苛刻的办法来规避自身应尽的职责和深入细致的探索,难于根据创新的要求和发展变化的实际,深化管理对策、优化管理方式。这些问题在全国其他一些地区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在东北一些地区的管理部门和管理者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软环境不显形,但制约力很强、且难以改变,因此软环境方面存在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伤害也比较大,譬如消极作为实际产生的负面后果往往比不作为还严重。进一步优化东北地区的发展环境,要清醒认识在软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使之形成明显的改观。
二、紧扣“公”“信”两个字做文章
对于投资者、创业者乃至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好的发展环境所具备的最重要的特质应当是“公”和“信”,即公平公正和信用信誉,而这也应当是东北地区营造一流发展环境的本质要求和核心任务。便捷的管理服务、适度的政策优惠也是需要的,但这不应是发展环境或营商环境建设的重点。公平公正是人类最本能的意愿,因而是人类社会必须恪守的最基本的原则;公平公正也是市场主体投身发展参与竞争的核心诉求,因而是打造良好市场体系的根本遵循。信用信誉是经济运行的基础条件,是更大规模投资和更富激情经营的重要保障。进一步优化东北地区的发展环境,要紧扣形成公平信用的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下功夫,即通过努力提供公平公正的管理规制和稳定透明可持续的政策措施,增强投资者对管理者的信任度和信赖力。换言之,要把是否实现了管理的公平公正、管理者的公信力或社会信誉度是否增强作为衡量发展环境是否实现了改进优化的关键标准。与此同时,还应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培育社会信用意识、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使所有投资者经营者乃至全体人民群众都能做到遵规守约、诚实履信,形成经济有序运转的良好社会基础。
三、借助“比照借鉴”加快建设进程
加快发展环境建设,尤其是软环境建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制度建设与思想认识有关,而思想建设则与所处环境和知识素养相关,所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有一个过程,需要给予必要的时间。但地区的发展不能消极等待这个过程,发展环境的优化也不能消极等待这个过程。思想认识问题也不能都通过“不换思想就换人”这样惯常的办法来解决。怎么办?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借助“比照借鉴”来推动建设的跨越,同时也借助其促进行为超越思想,并通过行为转变思想。想不到,能看得到;不会创新,可以模仿。推动发展环境优化,要全面学习借鉴国内外营商环境建设和体制创新的成熟经验与通行做法,对标先进地区提升自已的管理与服务。特别要注重借鉴各类先行先试试验区的创新经验。一体发展和合作发展寓含着内推外促的强大功能,是倒逼发展环境改善的有效途径。东北地区应借助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的机会与相关机制,将东部发达地区的优良体制与先进做法移植借鉴过来。在操作上,应尽可能将涉及发展环境的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并形成管理清单,按照轻重缓急对标最佳水平进行创新提升。前面讲要出奇求特,强化“比照借鉴”就是其中之一。
四、加强“协调联动”和平台牵引
实现交通互联互通要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实现市场开放要促进资源要素在地区间的无障碍流动,所有这些都表明,优化东北地区发展环境都需要三省的协调配合。从逻辑上说,由于强化了优势互补、避免了恶性竞争等原因,区域联动范围越大,越有利于发展环境优化,而优化的程度也会越高。因此东北地区一流的发展环境,特别是一流的市场环境打造,需要各个地方的协同努力。因此,在各自依据自身实际抓好重点工作的同时,东北各地区应加强统筹协调和一体联动。三省以及各个核心城市、中心城市应一体制定优化发展环境的总体规划,就重大事项推进、重大问题解决等做好顶层设计,相应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制,保障各项工作加快实施。与此同时,要有效用好各类试验平台,使其在推动发展环境优化中发挥试验、示范和带动作用。要推动国家在东北地区设立更多的战略功能平台,并有效利用区域合作,与适宜地区合作搭建试验平台、推动东部地区一些国家级重要试验平台以兴办分园的方式延展到东北地区。东北三省或相关城市也应结合需要合作建设一些适宜的创新试验平台。
五、切实建立强力的约束机制
革除破坏发展环境的不良做法,需要建立强力的约束机制。最重要的,一是建立规范而严厉的惩罚机制。危害发展环境就是危害经济发展,就是危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理应受到严厉惩罚。也只有如此,才能不断促进发展环境的优化提升。惩罚要坚持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并行,要通过适当形式曝光危害或破坏发展环境的各种行为,使之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同时总结弘扬良好做法,使维护发展环境就如维护自己的身体一样成为一种自觉。另一是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要把对发展环境优劣的评价置于区域和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监督之下,并依此构建科学的指标考核体系。例如可以根据流动人口的比重、名牌产品的数量、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状况等来考核地区或城市发展的活力、潜力和创新力。要及时听取各有关方面对区域整体和关键领域发展环境改善状况的评价,例如听取旅游者、流动人口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状况的评价,听取投资者、经营者对市场公平竞争状况和政策稳定透明情况的评价,听取社会各界对城市或地区政府管理部门治理能力的评价等等。通过考核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倒逼工作举措、扎实施以对策。在及时广泛的社会监督和严格有力的约束体系逼迫下,发展环境就会得到持续而快速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