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 网站首页
《地域研究与开发》胡亚南、藏苗苗等:中国中部地区经济差异与趋同性研究时间:2022-06-15  点击数:

近日,郑州大学副教授胡亚南、我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藏苗苗、河南大学张英卓在《地域研究与开发》41卷第2期发表论文《中国中部地区经济差异与趋同性研究》,现将主要观点摘编如下:

摘要: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 2006—2017 年中国中部地区经济差异的演变及空间分布特征。考虑地区间空间依赖性及异质性,采用标准差、分位数回归、空间滞后分位数回归方法检验中部地区经济的 σ 趋同性、绝对 β 趋同性以及条件 β 趋同性。结果表明: 中部地区经济差异主要表现为省内城市间的差异,且以省为单位呈现出“核心-边缘”经济发展模式; 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 σ 趋同性、绝对 β 趋同性与条件 β 趋同性同时存在,地区间经济增长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而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使地区经济更快达到稳态水平; 地区异质性的存在也使同一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水平不同的地区影响不同。

研究结论:2006—2017 年中部地区经济差异整体上呈缩小趋势,经济差异主要来源于各省内部差异。2006—2014 年各省内部经济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2015—2017 年各省内部经济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呈现出以省为单位的“核心-边缘”经济发展模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的地区集中在以省会为中心的邻近地区,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的地区多分布在省边界地区。中部地区经济同时存在 σ 趋同性、绝对 β 趋同性与条件 β 趋同性,且条件 β 趋同包含于绝对 β 趋同过程中。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存在地区异质性。不同分位水平下各控制变量对应系数不尽相同,由此可见经济增长水平不同的地区受各控制变量的影响也不同。

政策建议:中部地区应实施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降低核心城市“虹吸效应”,加快核心城市“极化效应”到“涓滴效应”的转型,缩小中部地区经济差异,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首先,中部六省要加强地区合作交流,利用各省优势资源、产业,互惠互利,实现合作共赢; 同时各地区政府应积极提供完善的协作交易平台,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地区间贸易交流。其次,各省边缘城市应积极出台人才优惠政策、企业优惠政策,防止人才大量流出,同时各省应鼓励核心城市相关企业生产部门向省边缘城市迁移,边缘城市存在更低的生产成本和企业落地优惠政策,通过此举加强核心城市经济的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城市的发展,缩小省内经济差距。第三,各地区应结合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加强对外开放。最后,各地区应倡导“一地一策”,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财政支出投入方式,促进地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