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简报
2020年第2期工作简报时间:2020-07-08 19:25:06  点击数:

本 期 要 目

名誉院长范恒山论新时期湖北发展及开放合作
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领导来院调研
我院举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交流研讨会
《光明日报》田婧:提升贫困治理能力是确保脱贫质量的关键
范斐副教授获武汉市科技创新智库建设调研课题立项
两项目获学校第十五届研究生学术科技节立项
我院集中学习2020年全国两会精神
研究生毕业就业、新生招生工作顺利开展
 


名誉院长范恒山论新时期湖北发展及开放合作

       5月30日下午,湖北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2020年第一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湖北“十四五”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在武汉以“现场会议+云端会议”形式举办。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参加会议并作题为《以代价换重塑 用现在争未来——对湖北经济重振的建议》的演讲。

       6月28日,“湖北省‘十四五’发展战略”座谈会在武汉举办。会议以视频+现场的方式进行。著名经济学家、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通过视频作了《对标扣情谋划湖北“十四五”发展战略》的主旨发言。

       2019年11月29日,首届“新时代新一线新赛道”武汉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著名经济学家、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作了《中部崛起与武汉发展》的主旨发言。

       6月7日著名经济学家、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办公室原副主任、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接受《长江日报》专访,指出《借中央支持东风,武汉要实现重振乘数效应》

       6月14日,“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上海对内开放与合作交流专家咨询会”在上海召开。著名经济学家、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作了《新时期对内开放合作的基本特点和主要任务》的主旨发言。
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年第6期发表论文《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以上全文详见院官网http://idcc.whu.edu.cn,或公众号“武大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领导来院调研

  5月27日,履新不久的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卿教授,带领项目开发与成果管理处副处长陶军、学术服务处副处长陈东明、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刘行德一行来院调研。在校全体教职工参加调研。

  副院长王磊教授代表研究院对方卿院长一行来院调研、支持研究院建设发展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从人员与团队构成、科研与社会服务、教学与人才培养、问题与近期重点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工作汇报。

  参加调研的老师们还就,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建合作、重大特色研究项目的培育、教育培训服务社会的政策支持、改善院级财力服务科学研究、决策咨询报告成果的认定等问题进行了发言。

  方卿院长表示,研究院作为学校在国家部委支持下专门成立的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直属科研机构,要不忘初心,紧紧围绕服务于中部地区崛起、区域与城乡发展等目标任务,进一步凝炼研究特色,承担重大项目、贡献智力成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作为学校文科科研管理部门,会全力从平台建设、项目开发与成果管理、学术服务等方面做好工作,也欢迎大家对这些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具有潜力的特色、重点项目学校会全力予以支持。对于本次调研中不直接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职责范围内的有关问题,也会积极向学校提交反映。总之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研究院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继续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我院举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交流研讨会

  为进一步推进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持续深入开展,我院于2020年6月27日采取线下会议和线上视频同步的形式举办“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利益补偿机制研究”交流研讨会。项目首席专家、我院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占仓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朱翔教授、贺清云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郭熙保教授、张建清教授,我院副院长王磊教授、副院长杨刚强副教授、陈志刚教授、张司飞副教授、孙元元副教授、范斐副教授、肖汉银副院长等相关师生代表120余人参加研讨会。人民出版社、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出席。

  研讨会分学术研讨、工作研讨和项目首席专家总结讲话3个部分进行。郭熙保教授和杨刚强副教授分别主持学术研讨和工作研讨环节的交流,各子课题负责人依次围绕研究成果、研究进度、工作计划、预期目标等问题展开交流。

  我院陈志刚教授代表经济与管理学院郭熙保教授对子课题之一“区域利益补偿基础理论与实现机制研究”的阶段性工作情况进行了阐述,并做了“外来人口市民化的区域利益补偿”的研究报告,提出在外来人口市民化进程中,涉及的巨额财政支出成本需要在中央政府、省级政府与所在城市政府之间分担,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域利益补偿机制。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在外来人口市民化的区域利益补偿方面,“人钱”、“人地”挂钩机制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例如,引入第三方评估和信息公开公示制度,确保“人钱”挂钩政策的落实到位;除市民化因素外,综合考虑所在城市土地人口密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等因素,建立差异化的“人地”挂钩机制。

  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朱翔教授和贺清云教授就子课题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研究”近期研究进展进行汇报:一是完善了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阐释、更新了生态补偿研究特征分析的文献数据,完善了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进展、生态补偿影响因素及综合作用机制;二是完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核算方法,并可视化分析其时空演变趋势;三是基于全国四大板块研究了新时期中国生态补偿空间布局;四是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措施。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占仓研究员就子课题三“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产销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研究进展进行说明,一是从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利益补偿的理论探讨、政策演进及效应评价、环境分析、国内外借鉴、机制构建和机制对策等方面拟定了下一步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二是从主产区利益补偿性质、经济性、量化标准、利益补偿后发优势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农产品主产区利益补偿的几个基本问题。三是从科学构建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评价体系,着力推进直接补偿与简介补偿的有机结合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实现政策的“激励兼容”等方面汇报了农产品主产区利益补偿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观点。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林爱文教授就子课题四“资源开发利润分成及税收分享机制研究”研究情况进行报告,子课题四现阶段对自然资源核算评估研究知识图谱进行量化分析,主要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与可视化分析等工具对资源补偿做了理论梳理,理清了国内外关于资源补偿研究的演变。此外,课题组从实物量核算、价值量核算、存量核算、流量核算、类型核算和综合核算等方面对自然资源核算评估方法进行梳理,并提出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耦合的理论方法。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张建清教授对子课题五“实施区域利益补偿机制的政策保障研究”的研究进展进行报告,一是以密西西比河和莱茵河典型案例作为切入点,对国内不同方面典型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是否可以扩展新的利益补偿机制,进一步就不同区域技术利益补偿,科技成果资源共享等利益补偿问题进行研究。二是关于国内生态补偿案例研究,以国内南水北调工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问题为例,就如何形成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探索完整科学的利益补偿标准进行探讨。

  我院副院长王磊教授做了“消费流动:区域间利益平衡的新途径”的研究报告,从全新视角提出了关于利益补偿机制研究的想法。王磊教授认为如果把国土空间划分为城/乡,无论是生态补偿(山水林田湖草)、粮食补偿(农业种植),还是资源补偿,空间上都不可能是“城”,更不可能是特大、超大城市,只能是以“乡”为主要载体。补偿的实质就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就是第一步要认旧账,填窟窿。消费可以说是新时代条件下的第二步,就是步子大一些,节奏快一些,质量好一些,或者说我们的国情决定了两步并作一步走,至少是有叠加,但殊途同归,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城乡融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事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消费大有可为。

  最后,项目首席专家、我院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总结讲话。范恒山教授首先肯定了各子课题组现阶段取得的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已经渐入佳境,通过这次交流进一步拓宽了课题组的研究视野,对于课题组下一步深化研究能够提供更加有益的启示和帮助。其次,范恒山教授紧扣课题研究提出了五点建议:

  第一,要进一步聚焦主题。要紧紧扣住“补偿”这个问题进行,补偿的主体是什么,每一个文章,每一本书或者每一个课题报告,我们要说清楚补偿的主体是什么,为什么要补偿,怎样来补偿,谁来补偿,实施补偿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现在五个分课题,第一个是谈基础问题,第二个重点讲的生态环境,第三个是讲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第四个是区域资源开发,第五个是政策保障。这五个分课题中间三个都涉及到具体补偿品种问题。你在谈的时候要紧扣补偿主体,我们为什么要对这个方面进行补,怎样补偿,谁来补偿,实施补偿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第二,要进一步拓展深度。一是立意要高一点,不要就事论事;二是依托的背景要宏大一些;三是掌握的素材要丰富一点。要有理论深度,要有政策建议,要有实践总结。深度就是要消化、吸收,再提升、再创新。要有实践总结,总结了才能提炼出一些好的东西,实践出真知,很多是实践给我们的启发。要有政策建议,在理论上要树起来,在实践上要有指导意义,政策建议我们也要有,而且要有针对性。概括站位要高,论述创新要强,要站在一个高的基点上概括,在论述阐述的时候要有创新,要体现创新性、创造性。

  第三,要进一步凸显成果。要依托该课题在权威期刊、中央媒体、决策专报尽可能多出一些标志性成果,多种形式、多种场合来宣传我们的成果,使它产生一定社会影响。我们这个题目好在哪里呢?它比较新,尽管我们研究得比较早,但是相对其他课题和学科来讲这个方面是比较新的,所以每一个方面都可能有新的见解,刚才讲人才流动中间怎么补偿,这个在国内很少有人写,如果真正有这样的文章是充满新意的。

  第四,要进一步加强沟通。沟通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沟通,要充分发挥课题组作为一个整体协同攻关的优势,各个研究内容和章节有机结合、深度融合。第二个是课题成果的协调。要建立一个信息沟通机制,要把各课题组的工作进展情况,期刊论文发表、决策咨询建议报批情况,按时统计。还有一个观点上的沟通,既可以是以研讨会的形式沟通,也可以是私下沟通,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沟通。

  第五,要进一步提高效率。在时间上要增强紧迫性,按照项目预期目标提前完成项目任务。总报告一定要和分报告结合起来,分报告的重要观点总报告是可以用的,同时总报告中间要把握的观点,涉及到各个分报告,也传递到各个分报告中间。要进一步提高效率。提高效率要和提高获得感结合起来,效率的过程中还要体现研究的效益,还是要抓紧推出一些成果出来,成果的质量要高,不是简单凑数。

 

《光明日报》田婧:提升贫困治理能力是确保脱贫质量的关键

  6月12日,我院博士研究生田婧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提升贫困治理能力是确保脱贫质量的关键”,现将全文刊发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决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分析对比今昔扶贫数据和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可以看出,随着2020年以后绝对贫困的消除,我国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也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转变。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实施,绝对贫困将被彻底消灭,相对贫困问题会逐步凸显,这将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我国扶贫工作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解决相对贫困,重点在于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策略在于创造更多发展机遇,目标在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美好生活。这需要树立整体思维,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制度建设,统筹协调投入更多资源。

  二是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向确保稳得住、不返贫转变。应当看到,有的地方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具有暂时性、脆弱性,极易因为家庭成员大病、农产品滞销、扶贫补贴政策停止等主客观原因返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的:“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可见,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如何在解决好绝对贫困问题的基础上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对于已脱贫的地区特别是区域性整体贫困地区而言是一个重大考验。

  三是由农村主战场向统筹城乡发展转变。随着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农村和城市的相对贫困问题相互影响、产生共振,只有统筹协调,才能最终解决。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农村和城市存在的相对贫困问题,要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坚持城乡统筹兼顾,不断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提升贫困治理能力是确保脱贫质量的关键。基于以上分析,顺应时代发展,提升贫困治理能力,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继续完善社会政策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临时救助措施,切实加大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帮扶力度。引导各地把握好医疗保障程度和水平,确保政策合国情、可持续。推广覆盖贫困人口的商业性保险,可考虑由政府出资投保,特别是区域性整体贫困地区,出小钱,办大事。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提前采取帮扶措施,避免返贫之后再补救。随着地方财力的增加,着力解决农村留守空巢老人贫困和养老问题,将符合条件的空巢老人纳入低保范围,大力推广村庄自办老年食堂等居家和社区结合的养老模式,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高养老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根据村庄常住人口状况和流动趋势,合理规划建设配套公共设施,避免闲置浪费。统筹整合已有的各项扶贫政策,使已有的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能够跟得上并及时发挥作用。

  二是下大力气做好做强扶贫产业。加强扶贫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跟踪研判,及时发布预测、预警信息,遵循产业和市场规律办事。鼓励盘活农村耕地、林木等集体经济资源资产,推动资源资产化、股份化、产业化,培育壮大集体经济,通过能人带动产业促进增收,稳住刚脱贫的群众不返贫。积极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开辟细分市场,打造知名品牌,把扶贫产业做特、做优、做精。深度贫困地区可以结合中央扶贫资金,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已有的农业产业,逐步从其他地区引进适合的产业发展;同时,产业发展要突破只重生产、不重销售的局面,政府加大绿色、有机产品的营销宣传力度,建立起农村电商等相应的市场销售渠道,使生产和销售对接,形成一套完善的产业体系。加强产业扶贫项目统筹规划和保障服务,为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扶贫产业开发创造更好营商环境。

  三是做好扶志扶智,保持政策稳定。继续加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帮助脱贫人口开阔视野、学习技术,不断更新思想、改造观念、加强信心、增强斗志。教育是扶贫工作的长远之计。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要注重贫困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年轻人有斗志、有知识、有能力。拓宽科技扶贫渠道,构建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企业和科技人员理顺与帮扶对象的收益关系。可通过资金或技术参股方式,共享利益、共负盈亏,调动工作积极性,构建帮扶长效机制。考虑到扶贫工作稳得住、不返贫的艰巨性,要坚持贯彻“四个不摘”政策,对“摘帽”的特别贫困地区和贫困县,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把脱贫质量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范斐副教授获武汉市科技创新智库建设调研课题立项

  2020年5月15日,武汉市科协正式发布2020年武汉市科技创新智库建设调研课题立项评审结果,我院范斐副教授教授申报的“武汉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协同创新的思路与政策建议(项目编号:WHKXZK202002)”获批立项。

  该课题旨在通过考察武汉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协同创新的形势需求,构建综合指标体系测度揭示武汉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协同创新的时空动态演化过程,分析武汉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协同创新发展水平,辨析其演化过程、基础优势与存在问题,并借鉴国内外典型创新城市协同创新经验,提出武汉以协同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与政策保障体系。

  武汉市科技创新智库建设调研课题是武汉市科协为落实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要求,充分调动和发挥武汉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与有组织的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围绕武汉市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服务科学决策以及与科技工作者相关重要问题,开展有针对性调查研究工作而设立的研究项目。


两项目获学校第十五届研究生学术科技节立项

  根据《关于举办武汉大学第十五届研究生学术科技节的通知》文件精神,我院于2020年4月启动学术科技节立项申报工作,通过前期准备及立项答辩,我院研究生团队申报的两个项目均获得立项:1.跨学科交流类:经济复苏主题研究——第三届武汉高校跨学科学术沙龙活动,获得重点项目立项。2.抗击疫情特别活动:疫情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交流会,获得一般项目立项。

 

我院集中学习2020年全国两会精神

  6月4日晚,我院全体教师职工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集中学习2020年全国两会精神。

  此次学习由孙元元副教授领学。他认为,报告中提及的一揽子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就业优先等政策,落脚点都在就业上面,主要的实现路径就是用各种方法来扶持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加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深化改革的推进已经走在一个关口,难度较大,但正是因为如此,改革才会有很大的潜在收益,相信国家有能力、有魄力将改革继续推进下去,我们充满信心、满怀期待。

  大家还就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进行了交流。

  大家一致表示,还要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两会精神,自觉把两会精神与自身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为学院发展和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共同凝聚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磅礴力量。

 

研究生毕业就业、新生招生工作顺利开展

       进行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根据学校统一部署,我院分别于5月17日—18日、5月24日采用线上视频方式,对14名硕士、4名博士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了答辩,18名毕业研究生均顺利通过答辩。硕士研究生答辩分为三组进行,分别由黄永明、陈志刚和王磊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杨刚强、张司飞、李明、孙元元和范斐副教授担任委员,14位同学围绕生态环境、区域发展、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等选题展开了精彩的答辩。博士毕业生答辩,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成金华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华中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徐长生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郭熙保教授、张建清教授,我院陈志刚、黄永明教授担任委员,博士研究生冷成英和龚广祥分别就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和绩效评估展开了答辩,博士研究生王嵩和刘帅分别聚焦于城市协同创新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展开了论述。本次“云答辩”,在特殊时期为毕业学生提供人性化答辩服务的同时,经过认真组织和周密安排,依然保证了答辩程序和规范。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还吸引了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深圳大学、长安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及我院部分研究生在线观看。

       举办研究生创业就业交流会。5月31日,我院研究生创业就业交流会——暨2020年“双创”周预热活动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顺利举行。2020届硕士、博士毕业生以及其他年级研究生等50余人参加会议,肖汉银副院长、项平老师、张司飞副教授出席。交流会由2017级硕士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张彪副教授主持。5位毕业研究生生代表依次在创业、考博以及求职等方面进行了经验分享,叙说了研究生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感悟。毕业生代表分享结束后,线上参会的师生们纷纷提出问题,与毕业生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交流。项平老师对毕业生代表以及参会的同学们表达了感谢以及祝福,并表示期待疫情结束后与全院师生的相见。最后,副院长肖汉银老师介绍了我院202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并做总结发言。2020年我院共有18名毕业研究生,4名博士毕业生已落实工作,14名硕士毕业生中绝大部分已落实工作或选择继续攻博,在防控新冠肺炎的特殊时期,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接下来我院会继续全力做好毕业就业相关工作,也希望同学们能把自己的期望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把先就业纳入社会保障再进行择业作为选项。他还表示,学校为适应“双一流”大学建设,对资格论文和学位论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同学们增加了一定压力,但是通过努力走过来了也就同时壮大了自己的硬实力,希望同学们抓住重点进一步潜心于学业和学术。毕业生代表的就业分享对各年级同学都很有帮助,对我院未来培养工作做得更好也有很大启发。通过此次交流会,同学们受益匪浅,也深受鼓舞,对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表示会以优秀毕业生为榜样,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开展研究生招生复试综合考核工作。根据学校《关于做好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20年博士生综合考核录取工作的通知》精神,我院制定实施相关工作细则,成立复试综合考核工作小组、网络支持小组、疫情防控小组和后勤保障小组,兼顾疫情防控要求和人才选拔需要,采用腾讯会议+考核小组现场集中考核的方式,分别于5月23日、6月10日,安全规范、平稳有序地完成了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博士研究生招生综合考核工作。经过复试考核,网上公示,此次,6名考生通过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此前已通过推免接收13名),5名候选人通过博士研究生招生综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