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简报
2019年第9期工作简报时间:2020-01-09 15:21:53  点击数:

本 期 要 目

Δ2019年我院智库建设取得成效
Δ我院举行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利益补偿机研讨会
Δ范恒山:经济下行的基本原因与稳增长的主要对策
Δ范恒山论区域协调发展
Δ我院师生发表系列论文论城市发展与企业创新
Δ我院党员师生集中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Δ“星星和光”项目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金奖
Δ2019年度研究生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出炉
 


2019年我院智库建设取得成效

       2019年,我院在持续推进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向前发展的同时,努力锻造“珞珈智库”,取得积极成效。

       多篇咨询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批示、被有关部门采纳。《推动湖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和建议》、《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湖北省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积极实施试点方案,多措施并举加快湖北新旧动能转换》、《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助推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国有企业重大风险》等5篇咨询报告获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北省委省政府、湖北省政协等部门省部级领导批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关于5G时代推进湖北省智慧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被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采纳。

      围绕新时代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项目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消费流视角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网络演化、驱动因素与经济绩效研究” 获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立项,“‘十四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编制总体思路研究”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立项,“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新内涵及湖北应对研究”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智力成果采购招标项目立项,“环境异质性对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转型的影响研究”、“推进湖北省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获湖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立项,“习近平的长江情怀研究(子课题)”获长江出版社立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第二届武汉高校跨学科学术沙龙活动”获学校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科技节立项。在权威期刊《财贸经济》发表论文《“两个比照”政策是否促进了中部崛起》、《城际消费流的边界效应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在权威期刊《科学学研究》发表论文《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权威期刊《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发表论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地区差异与随机收敛》。

      围绕新时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建言献策:

      ——就新时代中部地区发展。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中部地区发展进入新时代,我院参与了湖北省参加作座谈会汇报材料的起草,提供了支撑数据,同时还为湖南等省工作情况汇报材料提供了一定支持。2名教授分别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中国社会科学网采访,就“中央此时再提‘中部崛起’,背后有何深意?”、“奋力开创中部崛起新局面”等问题进行解读。研究团队定期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报送“中部地区发展季度形势分析报告”。1名教授参加湖北省政协月度专题协商会,提交了“打破省际分割对接省外市场——湖北省打造中部强大市场的问题及建议”的研究报告与发言内容。3名师生参与起草《推动形成湖北省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调研报告》,分析了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提出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就区域协调发展。名誉院长范恒山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就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稳增长问题作阐述;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提出“区域协调发展,谋篇布局新时代”;出席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十三次专题研讨会并作“谨防地区间差距缩小的势头发生逆转”的主题演讲;出席社会治理与协同创新中国镇长论坛,指出“乡镇治理现代化需要做好十个方面工作”;出席第21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表示“从七方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出席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十四次专题研讨会,并作“大力促进东西互动合作”的主题演讲。“我国地域非均衡发展的格局与治理团队”联合举办“珞珈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来自多个学科的13位学者围绕“高质量发展:多学科视角”主题,发表了思考和见解。1名教授应邀参加了在武汉举办的第十九届华创会,并发表了题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域产业合作与转移”的主题演讲。1名教授参加湖北省发展改革系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培训班,并以“承接新型产业转移和布局”为专题面向全省地市州发展改革系统干部授课。1名副教授参加区域行政法治发展论坛,以“从合法性到正当性——地方政府跨域合作的合宪性演绎”为题进行主题报告。

      ——就长江经济带发展。武汉大学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学校依托我院重点建设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入选由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发起成立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绿色发展智库联盟。名誉院长范恒山以及1名教授出席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论坛暨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专题研讨会。范恒山在主旨演讲中提出,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应该把握“一体规划、协调联动,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保底推进,步步为营”,既要抓现,又要抓快;既要抓大,又要抓小;既要抓面,又要抓点;既要抓硬,又要抓远。在自由讨论环节,我院专家认为,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大中城市,要切实推进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均质化、均衡化和全覆盖,并着力解决上述过程中存在和产生的具体问题。

      ——就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名誉院范恒山接受《南方日报》专访,就大湾区发展活力和潜力、合作联动、高质量创新发展等关键问题给出解答。1名教授应邀在《光明日报》发表《新发展理念的新谋划》,指出大湾区具有其他地区难以复制的优势,提出大湾区下一步发展应着力的领域。


我院举行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利益补偿机研讨会

  为进一步推进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持续深入开展,我院于2019年12月16日在武汉举行 “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利益补偿机制”研讨会。项目首席专家、我院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国家粮食局原副局长(副部长级)、经济师徐鸣,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政与税收系刘成奎教授,以及各子课题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出席研讨会,我院师生代表30余人参加。

  研讨会分兼职教授授予仪式,各子课题负责人依次交流研究进展和工作计划,特邀专家发言、互动交流,项目首席专家总结讲话等4个部分进行。

  副院长王磊教授主持兼职教授授予仪式,正式聘请国家粮食局原副局长、经济师徐鸣为我院兼职教授,并由我院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为其颁发聘书。徐鸣教授曾先后担任商务部市场体系司司长、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有着丰富的政策实施经验,同时作为重庆市两江新区建设的主要策划人,对区域发展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论认知和实践经验,他的加盟对我院农业农村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学科方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徐鸣教授表示今后要尽自己所能,努力把工作做好,与中部发展研究院老师们一道为研究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副院长杨刚强副教授主持专题研讨,各子课题负责人依次交流研究进展和工作计划。

  ——我院陈志刚教授代表经济与管理学院郭熙保教授对子课题之一“区域利益补偿基础理论与实现机制研究”的阶段性工作情况进行了阐述,提出研究思路:完全竞争市场经济不存在利益补偿,交易都是公平等价的,此时区域利益受损有两方面原因:市场失灵和政策干扰,因此应建立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利益补偿机制,同时提出下一阶段的主要研究任务是:在前期理论分析基础上,深入研究市场失灵的影响机制,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朱翔教授及其博士研究生欧阳晓就子课题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研究”进行汇报,并对生态补偿研究特征进行分析,子课题之二在研究过程中结合长江流域,长江中游地区进行了具体研究,对洞庭湖、长株潭地区进行典型分析,并形成了文本,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占仓研究员就子课题三“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产销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研究现状进行说明,认为财政如何更合理进行转移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阶段性的调研结果显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金融政策的波动对规模化农业企业造成很大影响,沿海地区对现有区域补偿机制存在争议。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林爱文教授就子课题四“资源开发利润分成及税收分享机制研究”研究情况进行报告,子课题四现阶段对资源城市现状进行了梳理,对资源价格扭曲方面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对自然资源评估核算进行了挖掘,利用遥感和信息数据挖掘辅助相关工作,对核算方法、指标体系进行探讨,明确自然资源补偿的数量界限和空间边界,拟进一步围绕资源价值重构和利润分成机制方面进行探讨,并总结税费改革相关内容。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张建清教授对子课题五“实施区域利益补偿机制的政策保障研究”的研究进展进行报告,以密西西比河和莱茵河典型案例作为切入点,对国内不同方面典型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是否可以扩展新的利益补偿机制,进一步就不同区域技术利益补偿,科技成果资源共享等利益补偿问题进行研究。

  特邀专家、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政与税收系刘成奎教授提出,在中国“强政府”背景下,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通过政府与市场进行相关交易的方式,构建内生市场,避免出现公地悲剧的问题。就目前我国存在的养老金区域发展不平衡、税收分享机制建立不完善的等问题,应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内部市场机制。

  特邀专家、国家粮食局原副局长、经济师、我院兼职教授徐鸣以粮食利益补偿机制为切入点,对我国目前粮食补偿现状进行了说明,并提出目前我国粮食补偿机制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对使粮食补偿机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形成更加完善的科学的系统提出建议:1、对生产能力进行补贴;2、建立长效机制,更加稳定地发挥作用;3、考虑区域性问题,对产粮大省和用粮大省差异化考虑,让销区到产区间建立优质基地,延长产业链;4、考虑公共性问题,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市场的决定作用,对种粮不吃亏问题发挥市场作用。

  最后,项目首席专家、我院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做总结发言。范恒山教授首先肯定了各子课题组现阶段取得的成果,并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站在更高层次,从利益补偿机制出发,力争对国家相关方面的发展和相关治理机制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二是要平衡研究进度与研究深度,尽快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提出代表性观点、发布高质量成果、形成可落地的政策建议。三是要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重点把握完善材料,合理利用;全面把握,突出重点;高位视角,务实研究;创新突破,平衡协调;逻辑推理,实证研究;理论建树,指导实践;同步进度,平衡质量;推进研究,展现成果等八大问题。四是要紧节奏、强交流、磨观点、高产出,争取产出更多更好、形式多样的研究成果。

 

范恒山:经济下行的基本原因与稳增长的主要对策

  2019年11月28日,2019年(第四届)中国客户联络中心行业发展年会在上海浦东举行。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我院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做《经济下行的基本原因与稳增长的主要对策》的主题发言。

  范恒山认为,我国经济持续下行主要有五个原因:第一,下降是与整个世界经济下行的大背景相一致的,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第二,是近些年我国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主动调节所产生的一种效果;第三,经济增长速度的下行与新形势下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变化有关;第四,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五,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收入分配状况的影响、产品质量的影响等等。

  范恒山认为,要采取三个方面的对策来解决经济下行的问题:第一,供给侧、需求侧并举,一方面要优化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要激活需求侧;第二,中央、地方联动,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发展需要上下齐心;第三,官、产、学、研协力,官、产、学、研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全文详见院官网http://idcc.whu.edu.cn,或公众号“武大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范恒山论区域协调发展

  日前,我院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在接受专访或应邀出席高层论坛时,就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接受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专访,提出“抓住机遇,把武汉推向历史新高度全球新高地”。 要比照世界最高水准推动发展,塑造武汉城市新形象;产业发展要突出重点,攻其一点,攻得深、攻得精;城市管理应更加精致精细,把优化营商环境放在突出位置。

  出席第21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指出“从七方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适当细化区域政策的空间单元。第二,着力实施分类型指导。第三,加强欠发达地区的战略支撑。第四,大力推进城乡融合。第五,实施高水平的脱贫工程。第六,大力推进地区的开放合作。第七,强化区域发展的数字化的支撑。

  出席“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十四次专题研讨会,表示“大力促进东西互动合作”。第一,推动长三角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共办改革开放试验区。第二,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建设数字化技术体系。第三,加强长三角城市群与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城市群的联动。第四,在强化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战略指导的基础上实现东西战略互动。

  (全文详见院官网http://idcc.whu.edu.cn,或公众号“武大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我院师生发表系列论文论城市发展与区域创新

  我院范斐副教授、硕士生连欢、2博士生王嵩在国际区域科学领域知名期刊《Growth and Change: A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Policy》发表论文《Can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mprove innovation efficiency?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cities》。研究发现:(1)区域内部协同创新和区域之间协同创新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都具有促进作用,但区域协同创新对于创新效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区域内部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创新进行的,内因是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主要原因。(2)区域内部协同创新不仅可以促进本地区创新效率的提高,也可以有效的带动其它地区创新效率的提高,但是对于本地区的带动作用明显要大于对于其它地区的带动作用。(3)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和创新环境等各种创新能力间的协作互动在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方面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区域协同创新是一个从协同目标确定,到创新资源调配和联合开发,并最终取得创新成果的全过程,各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只有经过一定时期的协作磨合,才能获得良好的协同创新效应。

  我院博士生王嵩、范斐副教授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发表论文《Impacts of changing urban form on ecological efficiency in China: a comparison between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administrative areas》。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区的生态效率呈“N”型变化。LPI(最大斑块指数)和PD(斑块密度)对生态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FD(分形维数)对生态效率有抑制作用,但在区域尺度达到1352 km2后才有显著影响。该文认为,城市群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区域生态效率。

  我院2017级博士生龚广祥在《中国科技论坛》发表论文《用地成本上涨会倒逼企业创新吗?》。研究发现:不断上升的用地成本虽然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生存压力,但也会倒逼企业创新,不仅提高了企业创新概率,而且提高了企业创新投入规模。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纠正样本选择性偏差,以及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异质性分析显示:用地成本上升提高了东部企业、非国有企业、高效率企业及出口企业创新投入规模,但对中西部企业、国有企业、低效率企业及非出口企业并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企业创新与否是自身发展的内生选择,即使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增大,能够享受政策优惠或创新基础薄弱的企业,也不会创新。

  我院2017级博士生王嵩、兼职教授张建清教授、范斐副教授在《科技进步与对策》发表论文《科学技术有效流动与区域间非行政壁垒》。研究发现:(1)就全国整体而言,地理壁垒的约束作用最强,但在2009年以后弱化。技术壁垒的约束作用最小,在2014年以后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经济差距壁垒的变化趋势与总壁垒相同,是后期影响科学技术有效流动的最主要因素。中国科学技术流动的总壁垒呈现出在波动中减小的趋势,并先后由地理壁垒、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主导;(2)从空间上看,阻碍科学技术流动的非行政壁垒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东北及西部沿边地区地理壁垒较为突出,东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壁垒更为明显,而技术壁垒则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南地区。


我院党员师生集中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2019年12月30日,我院教工支部与研究生支部特邀请武汉大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宣讲团成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薛惠元副教授,在我院三楼会议室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宣讲报告,我院教工支部书记张彪副教授主持宣讲,师生代表30余人代表。

  薛惠元副主任详细解读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两大奇迹”,指出“两大奇迹”是我们党国家治理成效的重大标志,是我们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的生动体现。对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宣讲报告期间,薛惠元副主任与师生还就宣讲内容、如何进一步开展好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当前社会保障的重点热点问题、后扶贫时代的治理效能等问题与师生进行了交流。与会师生表示,本次宣讲报告有高度、有深度、接地气,有助于更好地领会全会精神,将全会精神融入到工作学习中去。


“星星和光”项目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金奖

  12月2日,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2019年志愿服务交流会在广东东莞开幕,我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蔡星林作为负责人和项目法人代表的“星星和光”项目,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金奖,为湖北省首金,此前,蔡星林硕士被授予2019年“湖北省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该项目作为全国唯一项目在2019年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发布大会上向全国发布,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奇巴图为团队颁奖。

  交流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志愿新时代·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着力传播弘扬志愿文化,展示宣传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加强对基层志愿服务组织的凝聚,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志愿服务在实践育人、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经过各省级竞赛、全国初评,来自全国37个省级赛会单位的100个项目入围国赛终评路演答辩,角逐金银铜奖,共有10个项目获得全国金奖。

  “星星和光”是一个“互联网+公益创业”的非盈利性项目,秉持“不负初心,手持薪火,让星星和光照亮每一个角落”的宗旨,创新提出了为自闭症儿童家庭提供自早期发现到最终融入社会的全链条公益服务模式,撬动多方资源,让“政府-医院-康复机构-家庭”有效对接,为贫困自闭症家庭提供精准帮扶,使其能零费用就医、康复和教育,最终逐渐融入社会。2018年,蔡星林带领团队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星星和光青少年公益服务中心。这是被民政部门特批由学生作为法人代表的社会公益组织,获得湖北省团委的高度评价,其个人作为全省50名获奖人之一,被授予2019年“湖北省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在新时代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次大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水利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健委、中国残联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


2019年度研究生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出炉

  2019年12月初,我院下发了《关于开展2019年度院研究生优秀论文评选暨研究生论文工作坊的通知》,组织开展了第三届研究生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在对论文进行合规性初评的基础上,12月27日,评审委员会对在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提交的,于2018年12月16日-2019年12月15日期间撰写且尚未发表(含网络未发表)的9篇原创性学术论文,进行了答辩评审,根据得分排序确定了拟获奖名单,并进行了公示,最终评选出优秀论文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优秀奖3名。

优秀学术论文获奖名单

等 级 姓 名 博/硕 论 文 题 目
一等奖 王雪利 博士 汽车共享出行减少空气雾霾了吗?
——基于滴滴出行大数据
王海森 硕士 环保督察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吗?管理效率的中介效应和政治关联的调节效应
陈启博 硕士 什么样的期权激励更有利于企业创新
二等奖 龚广祥 博士 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与技术创新—基于资源错配的视角
马雨希 硕士 市场潜能是否提高了流动人口的工资水平?——来自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
查数据的微观证据
连 欢 硕士 Ca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romote Urban Green Innovation Efficiency?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hinese Cities
优秀奖 刘 帅 博士 The impacts of China Pilot Free Trade Zone
吴丽萍 硕士 政府采购、信贷约束与企业技术创新
薛永钰 硕士 “心有所向”一定会“居有所安”吗?——从社会认同视角分析环境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

  我院将坚持把研究生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作为提高培养质量,活跃学术氛围,激发研究潜力的有效措施,每年开展一次,并颁发奖金和荣誉证书。评审委员会老师认为,我院持续开展研究生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参评论文质量普遍好于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