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简报
2019年第3期工作简报时间:2019-05-31 16:03:52  点击数:

本  期  要  目

Δ范恒山:贸易战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走势
Δ中新社《国是论坛》:中央此时再提“中部崛起”,背后有何深意?
Δ我院参与湖北省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汇报材料起草
Δ我院与九江文化研究院商讨合作研究
Δ珞珈区域论坛第20讲:社会地理计算
Δ博士生王嵩获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

 


范恒山:贸易战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走势

  【编者按】2019年5月28日,由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市金融工作局联合主办的第十六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著名经济学家、我院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贸易战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走势》的主旨演讲。现将演讲全文刊发如下。

  经济形势问题总是一个热门话题。本来,各方面对今年经济形势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认为今年的经济增长虽然可能低于去年(6.6%),但实现6%以上、6.5%以下的增长速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一季度经济运行状况超过预期,GDP增长达到6.4%,进一步鼓起了大家的信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唯一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作了向上的调整。多家国际投行如摩根士丹利、高盛集团等都调高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汇丰银行更是表示,在刺激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正在走向“自我持续的复苏”,今年中国GDP增长可能达到6.6%,而第四季度将达到6.7%。但普遍持着良好预期的中美贸易战急转直下,由美国率先发难,在5月10日进一步升级。两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大国间的贸易战毕竟不是一件好事,贸易战下没有赢家是大家的共识,中美贸易战的升级给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增添了变数,今年经济增长的态势变得模糊起来。一些机构认为中国经济将受到较大的影响。经合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旋即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3.2%,并且认为,中美贸易战加剧可能会使全球GDP在2021至2022年下降0.7%,而如果对所有中美贸易产品征收关税,美国将比贸易战升级前降低0.8%以上,而中国将降低1.1%以上。还有一些人重弹中国经济崩溃的老调。国内也有人对今年及未来增长表示悲观。怎样看待贸易战下的中国经济走势?我认为这涉及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怎样评估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二是为什么政府调低对2019年经济增长的预期;三是今年和未来中国经济会呈现出怎样的状态;四是保持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抓住哪些关键环节,我就此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怎样评估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贸易战对经济肯定是有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负面的,对交战的双方都会有损失,这个认识从贸易战开启时就是清晰的,尤其我方的认识是十分清晰的、一贯的。所以中国是不想打、不愿打。按理说美方也应该是清楚的,不然,他们不会多次主动要求谈判,谈判也不会进行到第11轮。这次贸易战升级了,美方财长姆努钦又表示美对与中方举行新一轮磋商持开放态度,希望美中能够重回谈判桌。当然也许特朗普是个例外,他认为美国经济正在“高歌猛进”,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征收关税。但这两天特朗普一会说很有机会与北京达成协议,一会又说还没有准备好签订协议,出尔反尔、朝言夕改,颠三倒四中透着一种不安情绪,而这种不安中似乎没有排斥与中国谈判的可能。贸易战对谁的损失更大,双方认知不同,社会上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朗普自然认为是中国全部买单,中国经济也会因此大伤元气、走向衰退。对加征关税,英国《经济学人》的算法是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可能需要承担约5%,而中国要承担20%,同时中国的出口量最高下降42%。国内也有人认为,加征关税主要吃亏的是中国,将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如增长失速、失业大增、企业搬迁、链条转移等。也有的不这么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的分析就认为,美国加征关税的负担将全部由美方进口商和消费者承担;而日本《富士产经商报》5月20日刊发文章,认为中国凭借已经发布的经济刺激政策,能够抵消2000亿加征关税的影响,货币、财政政策双管齐下,能够避免经济失速。

  那么究竟怎样看待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具体影响呢?对中美贸易战,我在去年八月份曾做过一些判断,大体归纳为五点:1.对我有影响,但总体可控;2.对我有影响,但并非全是负面的;3.对我有负面影响,对美国也有负面影响;4.就目前看,贸易战对我并没有造成大幅度影响;5.既然对双方都有负面影响,正常估计贸易战不会打到归零。在这五条中,对今天分析中国经济走势具有特别意义有两条,一是就目前看贸易战对我没有造成大幅影响;二是对我有影响,但总体可控。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对贸易战本身产生的影响是做过极限思考的,即打到归零会对国家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贸易战的底线是清晰的,按美方的步骤,分别是500亿、2000亿和3250(去年是2750亿)。当打到极限时,经济增长、就业状况、企业投资状况、产业链条转移状况等是什么情况,我方都做过深入的思考。今天美方对中国出口美国的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并没有超出这种极限思考,是在预料之中。

       第二,即便是出现极端情形,贸易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一方面,外贸并不是推动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撑,对美贸易更是如此。近些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2018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8.6%。其中最终消费贡献达到76.2%,投资贡献为32.4%。因为顺差比例收窄,外贸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9%。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回旋空间较大,既有发展潜力,又有政策弹性,外贸损失比较容易通过自身努力所弥补或抵消,何况中国对外贸易也并非只能依靠单一的国家。

       第三,从实际表现看,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并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

  事实上,从去年三月开始美国叫嚷要打贸易战,去年一年差不多都处在贸易战的氛围之下,但去年我们仍然实现了6.6%的经济增长。无论国外国内,那些恫吓中国如果跟美国打贸易战则经济必然会一落千丈的人们,其预期都落于了空谈。抛开立场、心理战等因素,这类人的这种预期高估了美国的力量,也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中国人民的力量。贸易战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的,但迄今为止,在总体上说还是心理预期大于实际影响。

  总体来说,我们不讳言中美贸易战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应对能力而言,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在总体上是可控的。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为什么?我们不愿意打贸易战,但我们也不惧怕打贸易战,“要谈可谈、要打便打”。

二、为什么政府会调低对2019年的经济增长预期?

  对于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三月份的人大会议确定为6%-6.5%,相比较去年的6.5%左右有一定幅度的降低。这个预期目标的调整是否与中美贸易战的负面影响估价有关呢?我个人的看法,不能说没有关系,但也不能说有决定性的关系。今年增长幅度预期有所降低,但降低的幅度并不是特别大,应该说做了综合考量。大体说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考量:

       第一,考虑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留下了空间

  十九大报告明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一个重大判断,更是一个根本要求。这个转变不仅涉及到生产水平、生活质量,更决定着民族前途、国家安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事实上,这个转变从宣布经济进入新常态就开始了。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概括的说就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化或转换。而所谓速度变化,就是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是国家的战略决策和政策指向。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家实施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发展实体经济、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实施“三去(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一降(降成本)一补(补短板)”。我们看到这些年速度总体是下降的【2015年为6.9%、2016年为6.7%、2017年为6.9%(调整为6.8%)、2018年为6.6%】但质量、结构不断改善。无论是从阶段转变的大要求看,还是从推进转变的具体举措看,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都会以降速为代价。因此,把今年的预期增速适当降低,是服从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总体要求的,这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留下了余地或空间。为了长远发展,必须要有这种牺牲。我曾多次谈过这样的观点,这几年速度的下降,主要是国家主动采取的政策措施形成的必然逻辑结果。如果不实施“三去”,甚至还放纵推动,短期内速度不会这样降下来。但从长期看却是难以为继,还会导致其他一些恶果或困境。

       第二,考虑了国家发展面临风险的增多加大,包括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是,2019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复杂更严峻,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多更大,要做好打硬仗的充分准备。这其中谈到的风险挑战,包括来自外部的风险挑战,而比较直接的是来自美国的风险挑战,来自中美贸易战向更深层、更广泛方面展开的风险挑战。

  具体地说,就外部而言,中美贸易战既有达成协定,中美继续按互利共赢原则推进经贸活动的可能,也有谈判破裂、升级深化,中美难以顺利开展经贸活动的可能。这只是就贸易战而论。其实可以肯定的更大风险挑战在于: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种重大变化中,当前仍然主导世界发展和治理局面的美国和经济迅速崛起、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中国自然而然被推动了前台,美国必然会千方百计对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进行围堵。而对这种实实在在的风险的认识,中国是清楚的,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的人们也是清楚的。可以肯定,围堵会日益常态化,也会日趋激烈化;围堵会紧扣关键领域和核心关切进行;围堵还会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包括动员盟友参与。

  就内部而言,既有眼前的风险挑战,包括一些经济发展指标表现不够强劲,受环境影响带来的投资者预期不明确、信心不坚定等等,又有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更加显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痼疾在复杂外部变化和深层内部转变中凸显出来,给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障碍。

  这些内外因素增强了经济下行的压力,应该正视这种压力。所以调低今年的增长预期应该是考虑了这种压力。

       第三,考虑了我国经济拥有的足够韧性、巨大潜力和不断迸发的创新活力

  虽然增长幅度有所下调,但对于已经突破90万亿元的这样一个经济规模来说,预期增长6.0%-6.5%应该说也是不低的,维持这样一个水平来自于我们具有的独特优势。这些优势已被数十年来的实践所充分证明。主要包括:我们拥有广阔的市场,经济回旋空间很大;有总体有为的公共服务体制,国家组织动员的力量很强;有基于爱国精神和勤劳本质的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活力持续坚强;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科研基础能力,能够抗击较大各种风险和阻碍。有了这些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差不到哪儿去。

三、今年和未来中国经济会呈现出怎样的状态?

  在谈了前两个问题后再谈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了。既然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伤根本、总体可控;既然国家下调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主要原因不在于中美贸易战,那么可以说今年经济增长达到预期目标不成问题,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未来也一定能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

  去年底和今年初,我在许多场合都谈到过:综合考量,今年经济运行虽然面临着下行压力,但仍然会保持一个比较好的水平,增长速度应该在6.1%-6.4%之间。在中美贸易战升级并有可能延展深化的情况下,我仍然坚持这样的预期或判断。

  这种信心来自哪儿呢?大体说,有三个方面的依据。

       第一,有大支撑

  从国内看,是庞大的市场和处于向发达阶段转变的巨大的发展潜力。14亿人口的内需市场意味着巨大的消费需求,这其中不仅包括消费的正常升级换代带来的需求,还包括拉平地区间、人群间消费水平悬殊带来的现实需求。我国处于平均收入水平之下的人口并不是一个小的数量,而中间还包括处于贫困线之下的1660万(2018年末)贫困人口。此外,还包括随着产品质量提升出现的市场替代,要知道,我国公民近几年出境购买商品的支出每年都高达1.3万亿人民币之多,而这些商品绝大部分都是普通的日常用品。在14亿人口中,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这比美国的总人口还多,而他们具有很强的消费能力。不仅如此,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爬坡过坎、向着发达阶段迈进,相对于已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而言,这意味着倍增的发展空间和经济能量,其所带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必然是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庞大的市场和阶段的转变形成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的稳定性支撑条件,自然也成为支撑今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这就是说,如果内需给力,今年稳定增长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从国外看,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受益,也使中国受益。发展到今天,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尽管当前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凌主义猖獗,但这只会造成一些障碍,不可能全面逆转经济全球化的势头或格局。水乳交融的经济体系和分工协作的产业链条很难被一国势力所隔阻打断,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也很难由一国势力所封堵。与此同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庞大而又向深层快速拓展的中国市场是其他国家获得发展的重要舞台。这种双向合作和交流,会给其他国家带来好处,同样也会给中国带来益处。因此,开放的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也是中国经济实现稳定发展的一个有力支撑。

       第二,看大数据

  过去数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所展现的充分而生动的事实,对看待今天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一是过去几十年来,伴随不绝于耳的“中国崩溃论”,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大起大落,始终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基本态势,实现了年均超过9.5%的高速发展,致使崩溃论一再崩溃,无一次兑现。二是纵观过去数十年来,中国面对的外部环境并不宽松,有直接的围堵打压,也有间接的冲击影响,有时还十分严重,但中国都顺利地挺过来了,或者是率先走出了困境,中国经济在复杂外部因素困扰下并没有倒掉和衰败。三是这些年来的数据显示,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越来越强,在好几年外贸贡献呈负数的情形下,依靠投资和消费实现了较高增长。而在内需中,消费支撑的力度不断增大,消费作为最终需求,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加大不仅表明经济质量的提升,而且意味着人民获得感的增强。

       第三,靠大举措

  近几年来,在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极稳定经济增长,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这既包括一些重大发展战略,也包括一些关键工程项目;既包括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也包括减税降费压低经营成本,其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去年中美贸易战展开后,相关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提出了“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工作方针,通过“六稳”来稳增长。去年下半年以来所推出的一些政策举措充分考虑了包括应对贸易战在内的各种内外复杂因素,比如国家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将赤字率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达到2.76万亿元;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积极疏通传导渠道,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提出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在去年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约1.3万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全年将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等等,都考虑了应对风险的需要。如前所述,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也是考虑了相关影响的。所以说,今天中美贸易战升级的情况应该是在预案之中的。这表明,去年以来所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及其不断丰富完善,能够促进今年经济增长实现预期目标。

  今年头四个月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第一季度经济运行超过预期,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为全年开了一个好头。4月份部分经济指标有所波动,主要是受节假日移动、增值税下调等短期因素的影响所致,与中美贸易战无直接关联,也并不影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并且经济结构在继续改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技术改造投资等继续增长,贸易结构也进一步优化。

  综上所述,逻辑与实践、客观与主观都显示并支撑着中国经济的良好走势。不仅今年经济增长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活力强的状态也会延续下去。

四、保持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抓哪些关键环节?

  天上掉不下馅饼。我们说今年预计的增长目标可以实现、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会改变,这一局面决不是可以坐等得来的。面对着包括中美贸易战升级在内的国内外一些复杂因素的挑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正所谓,困难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动摇,干劲不能松懈,措施需要增强。要立足于打硬仗,切实抓好一些关键环节。

  从不同维度看,我认为,保持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巩固发展持续向好的态势,要进一步抓好这样一些方面:

       第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关系到投资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与活跃度、资源要素的流动性与集聚度、国家和区域的成长性与创新度,对扩大对外开放和拓展内部需求都十分重要。可以说,营商环境代表着生产力、体现着竞争力,是决定经济运行状况和增长态势的综合基础。近些年,上上下下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作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止境,在国家地区竞争合作发展的环境下,营商环境的改善只有更优没有最优。当前优化营商环境,要特别注重在这样几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强化法制。要以保护产权、履行契约、促进市场统一、维护平等交换、保护公平竞争为重点内容和基本导向,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此同时,采取建立责任机制等有力举措,实现及时执法、严格执法和公正执法。二是建立信用。坚持法制约束和教育引导相结合,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同时健全信用体系和约束机制,保障市场活动诚实守信、经济运行依规有序。三是优化服务。切实解决行政系统不规范干预问题,做到“有为不越位、及时不随意”;精准制订管理清单,实行最简管理程序,最大限度地降低制度化交易成本和提高服务效率。四是健全链条。加强营商链条网络建设,形成前后端生产环节和相关服务体系无缝连接配套的良好环境;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生态宜居环境,推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服务保障系统。五是降低负担。基于集聚高优要素和促进创新创造,比照国际先进标准和通行做法,着力减费降税,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碰到的难题,切实减少企业负担,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第二,着力激发重点需求

  在努力开拓多元化市场、尽可能提高外贸水平的同时,应全力拓展内需,强化内需在稳定经济增长、维护向好发展态势中的压舱石和锚定桩的作用。要特别注重激发那些能量大、意义显的领域的需求。有两个方面应作为拓展内需之重。一是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最集中最明显体现在区域城乡发展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国家发展不平衡问题,还能激发海量发展需求,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抓住两个重点做文章:一个是推动城市优势能量进入农村从事投资经营活动。区域城乡发展最突出的短板在乡村,但解决乡村发展矛盾的主要力量在城镇。要在推动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等重要改革的基础上,推动城市优势生产经营主体进入农村,从而带动高效的组织模式,良好的经营方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进入农村,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另一个是推动城乡间各类资源要素的平等交换。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搞活农村生产资源要素。以土地资源的市场流动为重点,建立健全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的机制。二是统筹推进现代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科技手段的出现,大大扩张了生产要素的弹性,推动传统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等的系统性变革,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和能量。新技术带来新经济新动能发展的加速度效应,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能量,要积极打造产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推动现代信息手段和数字化工具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断开拓新的增长点,发展新经济、形成新动能。

       第三,加快补齐关键短板

  经济“短板”既是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环节,又是推动经济稳健运行的潜在能量。应继续把补短板作为促进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举措。应特别注重补齐三个方面的短板。一是加强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按照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促进重点地区发展支撑的要求,坚持立体、便捷、坚固、智能的导向,完善各类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补短板力度。美国对我发起贸易战以来,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软肋充分暴露了出来,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需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应充分发挥现有基础能力和我国制度的特殊优势,建立强有力的攻坚体制和激励机制,攻坚专班和社会力量协同配合,尽快在关键核心技术创造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和创新发展的制高点。三是加强均等化公共服务的补短板力度。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既关系民生福祉,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能量,但这在当前仍然是明显的短板。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不充分、不平衡或不均等的问题严重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城乡间不同人群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应抓住重点,增加供给、提高水平、扶助薄弱、保障公平统筹并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不平衡不均等状况有明显改观。

       第四,有效运用创新力量

  推进经济平稳发展运行,要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发挥关键创新主体的作用。一方面要优化条件、创新手段、善用优势,广纳贤士、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另一方面,要切实激发现有人才和关键主体的能动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的作用。过去一些年,受价值导向和管理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科学家、企业家并没有获得足够的社会地位,科学家、企业家沉下心来做科研、搞创新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也在减弱。应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扭转这种状况。通过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等的一体改革和有机联动,促使科学家积极投身创新领域,勇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破解创新发展难题。要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为基石,以优化市场信用环境为保障,以强有力的激励约束为手段,以健全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为纽带,充分发挥企业家的能动作用,使企业家及其企业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尽管我们面对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但还是那句话,“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只要我们凝心聚力,踏实而富有创造的工作,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中国经济发展必将一如既往的展现自身的光明前景,取得更加亮眼的成就。



中新社《国是论坛》:中央此时再提“中部崛起”,背后有何深意?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近日在江西南昌召开。会议强调,当前中部地区崛起势头正劲,中部地区发展大有可为。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乘势而上,扎实工作,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

  会议就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提出8点意见,包括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扩大高水平开放、坚持绿色发展、做好民生领域重点工作、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具有重要地位。2017年中部六省总GDP约为18万亿,超过全国总GDP的20%。在2018年全国各省区GDP增速排名中,中部六省有四个进入了前十。

  实际上,中部崛起工作的部署已有十年之久。早在2009年,国务院曾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09-2015年)》为中部崛起勾画蓝图。如今,在长三角“一体化”后,中央为何重提中部崛起?中部发展的优势在何处?实现中部崛起还需注意哪些问题?

  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的专家表示,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和影响力巨大,是实现区域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中部地区发展潜力无限,未来还需进一步推动一体化发展和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中央为何再次布局中部崛起?

陈耀(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内因与外因的共同要求

  中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制造业聚集区,承东启西,融南贯北,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在中国整体区域发展格局中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在目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经济要抵御外部不确定性风险,需通过扩大内需稳增长、稳预期,而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经济增长后劲足,中部崛起对国家整体发展尤为关键。

张建清(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教授):特殊时期的中部担当

  首先,中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四大板块的重要部分,在任何发展阶段,中部发展对全局都有重要影响;其次,目前中国不能单纯依靠外向型发展战略拉动经济增长,而是主要通过内需,中部地区恰好在扩大内需方面有较大潜力;第三,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摩擦对中部地区的影响较小。在目前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国家需要新的增长点来保持平衡,而中部比较适合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刘波(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区域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新时期有新要求

  目前中部地区发展进入到提质升级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新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从目前国内国外的形式来看,当下最重要的是发展好自己。中部地区要抓住发展时机,凭借区位、人口、资源等优势,不断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做大做强做优。

张建平(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中部潜力有待挖掘

  中部崛起是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大力推动的国家战略,是为了区域更好地协调发展。目前东部地区加快转型升级,国家需要进一步拓展内地发展空间,加快形成新一轮的产业集聚。另外,中部地区人口集中,市场空间巨大,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中部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待挖掘。在目前新的国内外形势下,东西、南北差距还需进一步缩小,在此过程中要通过中部崛起来推动区域协调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中部地区有哪些发展优势?

陈耀:资源丰富、创新力量崛起

  中部地区横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最重要的河流,水陆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且组合条件好,农工业基础扎实,潜在市场巨大;另外,近年来中部地区科技水平进步较快,创新力量日益壮大,光纤科技、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未来发展潜力无限。

刘波:交通、人口和土地

  中部崛起的优势十分明显。第一,中部地区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是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连接点;第二,中部六省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多一点,大量的人口红利还未消化完,市场潜力巨大;第三,中部拥有庞大的国土空间,为农业和制造业下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上的后发优势。

张建清:各省优势各具特色

  中部地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水陆四通八达;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好,且各省产业优势各具特色,这些都为中部未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张建平:经济发展力量强

  中部地区产业基础好,人口规模大,经济发展力量比较强。另外,水陆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这些都是中部发展的优势。

中部如何崛起?

陈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最关键的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改革方面,要积极打造国际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同时,通过开放促发展,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使内陆与国际市场进行充分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另外,不断挖掘内需市场,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不断释放消费潜力,提高内需水平。

张建清:精准施策、精准发力

  第一,在国家政策层面加强对中部地区的扶持,针对中部的特殊需求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其次,提高创新积极性,围绕创新做文章,把创新要素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第三,加强中部六省的联动与经济合作,推动内部一体化发展,破除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自由流通的壁垒;第四,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进一步提高中部对外开放水平,通过开放打破传统体制束缚,进一步深化改革。

张建平:对内对外双重开放

  中部既要对内开放,也要对外开放。对内就是中部地区“西引东联”,把东中西部有机衔接起来,让资本、人才、技术在不同区域间能够高效流通和组合,迈向更高质量发展。对外就是要在新形势下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平台,吸引新一轮高附加值产业集聚,使其成为中部地区的增长极和创新极。另外,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为中部寻找新的市场空间和增长点。

刘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重中之重

  在提质升级的新阶段,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中之重和切入点。另外,要贯彻落实好座谈会提出的8点发展意见,这对当下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中部发展的方向给予了明确指示。随着此次最高级别座谈会的召开,中部崛起的各项政策有望陆续发布。

崛起的道路上要注意哪些问题?

刘波:一体化布局有待加强

  第一,中部地区内部一体化发展仍然存在难点,六省之间联系不够紧密,中部地区市场、产业、交通的一体化布局还有待加强;第二,要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解放生产力,这样才能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创造良好条件;第三,在中部不沿边、不靠海的区位条件下,如何实现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未来发展的难点,还需进一步研究。

张建清:创新方面要有更大作为

  首先,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区域竞争力相对东部沿海还比较弱;其次,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还有待提高;第三,中部地区创新资源丰富,但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资源的潜在优势并未很好地转化为显性的创新实力,所以中部地区在创新方面还要有更大的作为。

陈耀:人才和环境需要注意

  未来要注意把人才资源真正转化为人力资本,目前中部地区人口净流出还比较多,未来要加强人才教育与培训,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这也是中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另外,目前中部地区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将来要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张建平:解放思想、留住人才

  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因此中部地区要加快改善营商环境,争取吸引和留住人才。另外,中部地区在思想开放和国际化发展水平上与东部还有一定差距,未来需要通过机制性改革来推动中部进一步发展。



我院参与湖北省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汇报材料起草

  5月21日下午,正在江西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听取有关地方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我院参与了湖北省有关情况汇报的起草,提供了支撑数据,同时还为湖南等省工作情况汇报材料提供了一定支持。


我院与九江文化研究院商讨合作研究

  5月13日,应九江文化研究院法定代表人方国栋院长邀请,我院王磊、肖汉银副院长赴九江就开展合作研究以及研究生实习实践等有关事宜开展了交流、探讨。九江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元火,全国特色小镇庐山市海会镇镇长陈永友,庐山市海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项礼奇,以及我院兼职研究员邱力生教授等一同参加。

  环庐山人文资源丰富,九江文化研究院长期以来积累了较好的研究基础,期望借助我院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的优势,以及武汉大学的多学科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文化与经济结合,促进乡村振兴。双方一行调研了国家特色小镇海会镇九龙村生态走廊、茶产业+健康养生产业等规划建设情况,以及白鹿书院、军官训练团旧址等部分环庐山文化旅游资源。最后,重点就以环庐山六个镇、十个村为龙头来开展“环庐山经济文化圈”建设研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九江文化研究院是经九江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主要开展九江历史文化的探索、研究、发布等。



珞珈区域论坛第20讲:社会地理计算

  5月29日上午,珞珈区域论坛第20讲在我院举办,特邀“珞珈青年学者”苏世亮副教授(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康奈尔大学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为师生做题为“社会地理计算——理论框架与实践案例”的学术讲座。副院长王磊主持,20余名师生参加讲座。

  苏世亮指出,地理计算与社会学的交叉融合为城乡规划与地理信息等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地理计算成为了现阶段最炙手可热的概念之一,关注的是如何设计经验化的机理模型与计算机思考性程序,挖掘和洞悉隐藏于大数据背后的空间信息、规律与知识,以促进人类更好的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报告中,苏世亮介绍了社会地理计算的概念范畴,理论框架搭建与完善,研究热点与应用领域,相应的知识体系建设,并结合具体案例(房租动态监测、多中心空间结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阐述社会地理计算如何服务健康城市规划与建设。



博士生王嵩获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

  我院2017级区域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王嵩申报的《创新型城市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评价》项目获批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博士生项目(项目编号:CXY-ZKQN-2019-052),这是我院博士生首次获批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博士生项目,指导教师为张建清教授,同时参与该项目的还包括我院区域经济学2016级博士生卢飞、2018级博士生杨文毅等。

  该项目预期完成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创新数据库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测度创新型城市科技投入产出绩效,然后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空间关联分析和经济绩效共生分析,以探索创新型城市科技投入产出绩效的提升路径,并对比创新型城市科技投入产出绩效的时空分异与演化规律,总结创新型城市科技投入产出绩效的创新模式与机制。

  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博士生项目旨在培养青年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重点支持科技战略及相关交叉领域博士生围绕科技战略、科技发展、科技治理、科技人才、科学文化等领域开展前沿热点以及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推出原创性的学术成果,促进相关领域人才成长,提升中国科协智库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