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务社会
范恒山: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河南的选择时间:2021-05-18 12:03:01  点击数:

             2021年4月25日,由郑州大学主办的“十四五”时期河南“四个强省”建设高层论坛暨河南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揭牌仪式”在郑州大学举行。著名经济学家、我院范恒山教授受邀出席论坛并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河南的选择》主旨发言。现将发言全文刊发如下)。

  很高兴受邀参加“十四五”时期河南“四个强省”建设高层论坛暨河南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揭牌仪式。借助这个机会,我想就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及河南应当做出的选择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基于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所谓高质量发展似可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也就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要求的发展。

       第二,高质量发展应该是经济质量、结构、规模、效益、速度、安全相统一的发展。

       第三,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在转变发展方式和进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基础上的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发展。

       第四,高质量发展应该是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高质量发展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性转变,也是一个重塑发展模式和经济品质的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带给了我们光荣的使命,也带给了我们巨大的挑战和繁重的任务。

  “十四五”时期已经到来,这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中央要求,“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总体思路上是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具体操作路径上则应当坚持从实际出发。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因情制宜、因地制宜实施有效举措。概括的说,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受制于如下四个方面,应当抓住它们做文章。

       第一,需求牵引。质量问题直接的看是供给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供给又是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的,所以是受需求牵引的。多元化的需求和日益增长、不断攀升的市场消费是推动供给侧结构优化、供给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指引与强大动力。因此,应当把供给推动与需求推动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需求,同时以新的需求推动供给创新发展,实现供需相互推动、动态平衡和共同提升。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但目前我国还不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填平补齐和优化提升的空间很大,质量问题导致相当规模的国内需求流向了国外市场。美国消费市场为什么能长期居于世界第一?美国自身的人口只有3亿多,远低于中国,但美国消费市场有包括中国消费者在内的全世界各国众多的消费者帮助支撑。在这方面,我国与美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需求侧管理,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建立起强大的国内市场,使国内消费者的境外消费得以回归。

       第二,科技支撑。产品与服务的质量问题,很大一部分属于科技创新不足或者科技含量不高的问题。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科技创新。当前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国产业基础能力不强,特别是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以及基础软件、基础动力等比较薄弱;关键核心技术短缺并且受制于人,有不少方面被别人卡脖子。近些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对中国的打压与围堵不断增强,我们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明显趋紧,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脱节的问题,科技转化不及时不充分。我们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特别是科技创新驱动,把科技自主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保障。十九届五中全会决议和国家“十四五”规划把推动科技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必须下决心解决一些制约经济发展、供需结构提升的技术短板和瓶颈问题。没有强有力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规制倒逼。科技创新至关重要,但各类创新背后挺立的都是人,人是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因素。但人是受利益约束的,人也是存在惰性的,人性中有贪婪的基因,人的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创新的积极性能动性发挥不出来,还会导致假冒伪劣、坑蒙欺诈等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直接影响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妨碍国家高质量发展。过去几十年的实践已经比较充分的暴露了这类问题。我国2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绝大部分没有占领国际消费市场的高端位置,世界级品牌缺少,质量状况可见一斑。质量问题的背后最终是人的问题。解决人的问题要靠教育、靠引导,但关键的一个方面是要靠法律法规逼迫和体制机制约束。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制体系,特别是按照统一开放、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要求建立高标准的市场体系;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推动资源要素自主流动、自由配置;全面完善产权制度,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激励制度和制假售假的严厉惩治机制。

       第四,竞合互促。就国内而言,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同联动;就国际而言,全球化的实践表明,任何国家都很难独善其身,只有合作才能带来持续发展和不断提升。因此,推进高质量发展,既要深化国内合作,又要推动对外开放。合作不是排斥竞争,适度的竞争其实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种积极动力。应该说,我国各地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区域竞争局面,对实现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合作不是要消灭竞争,所要解决和避免的是那些基于本位利益出发所实行的相互掣肘或恶性竞争。在国内要进一步推动和发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竞争局面,在国外要坚决反对唯我独尊的霸权主义和利已主义,充分运用竞合机制全面发挥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作用,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河南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肩负着重任,可以说,河南的发展对全国发展举足轻重。河南“十四五”规划描绘了高质量发展的宏伟愿景,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四个强省(经济、文化、生态、开放强省)、一个高地(中西部创新高地)、一个家园(幸福美好家园)”的现代化河南,这个目标非常鼓舞人心。但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下大力气真抓实干。实现河南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的新河南,除了在整体上把握上述基本思路外,在路径选择上应当是巧抓机遇、善用条件。综合考虑,必须重视和抓好如下六个方面的事项:

       第一,注重战略引领。国家战略集高品位、强影响、大实惠于一体,是浓缩度极高的综合红利,有牵一发动全身、挪一棋活全局的效力,且既有“里子”,又有“面子”。有的同志做过这样的总结,叫做“四流的政府要资金、三流的政府要项目、二流的政府要政策、一流的政府要战略”。从河南的实践就能体会出这个说法的可信度。如果没有中原经济区战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战略及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战略,恐怕就没有河南近十几年超常的发展。就郑州而言,15年前与现在可谓差距显著,原来只能算作二、三线城市,现在已经是新一线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可以跟广州、武汉、西安等相提并论,战略导引的效能十分明显。在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河南具有多重战略叠加之利,关键是要把它们运用好。特别要向三个方向努力:一是要抓细做实,在认真梳理各种利好,使之清单化、项目化的基础上,构筑承接平台、优化推进机制,逐一落到实处。二是要拓展延伸,善于举一反三、关联放大,合理扩充政策红利。三是移值借鉴,结合实际提出适应河南发展的推进方略,把国家赋予局部地区的政策红利、创新权利融入指导全局的工作部署之中,及时推广运用好的经验和做法。

       第二,优化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直接体现为经济发展,但如何发展产业则大有学问。从方向上看,必须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但在具体布局上,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走“高而适”的道路,核心是形成有市场需求、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有没有市场需求和区域竞争力,是衡量产业“高而适”的标准。不能脱离比较优势,盲目发展所谓新经济新动能;不能不顾自身条件,一窝蜂的部署高大上的产业;不能本末倒置,一味追求倒一、二、三的产业结构。长期以来在产业发展上存在不少认识误区,比较普遍的一个就是,把第三产业的比重提升看作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志。许多地方的《政府工作报告》常常报告过去的一年三产提升了多少,而二产和一产降了多少,这是似是而非的认识与做法,没有搞清楚本末关系。试想一下,没有二产和一产,怎么会有三产呢?当然,三产发展不充分的地方需要加快发展是另外一回事,有些城市和地方由于特殊的定位也是可以以发展三产为主体的,但全国不能这么干。河南是农业大省,是国家特别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中国人的饭碗里要装中国粮,就要靠河南这些地方提供支撑。如果各地都要降低农业的比重,一起把农业搞没了,粮食棉花这些重要农产品由谁来供给?对于国家而言,对于许多地区而言,永远不能消灭农业。所以不能本末倒置的去一味追求倒一、二、三的产业结构,同样不能把传统产业都视为低端产业,也不能借新旧动能转换一味淘汰或者简单淘汰传统产业。总体上说,河南的产业布局要遵循这样的思路,即坚持方向、把握条件,统筹谋划、合理分工,突出优势、适当整合,打造特色、聚众共创。

       第三,突出短板创新。河南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特别是结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结合整体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推进科技创新。但一个地方的创新能力总是有限的,即使能够有效借用外部力量,地区的创新能力要也不能过高估价。所以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注重与现实条件相匹配,与当前和未来的紧迫需要相衔接,与有效利用、合理趁借相结合。切不可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定要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特别要注重解决那些关系自身核心竞争力和特色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注重当前产业发展中卡脖子环节的强链补链。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够实现创新突破。

       第四,促进合作联动。合作联动能够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支撑,能够优化分工、减少掣肘,能够整合利益、实现共享,还能够抱团取暖、合力克难。从动力主体来说,推动经济发展无非是两个途径:一是要把所有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全面的充分的调动起来,二是要把各种力量有机整合在一起,齐心协力推动发展。从区域角度来说,要积极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形成地区间的一体化发展,特别是要强化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联动。发达地区通过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能够腾笼换鸟,扩大发展空间;而欠发达地区通过与发达地区的合作能够对接体制,承接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行业的角度来说,要加强产业对接融合,协同打造完整和高级的产业链价值链,优化配套体系、提升循环能力。从创新的角度来说,要促进地区合作、产学研结合,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强有力的协同创新体系。

       第五,着力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现代化,农村或乡村是薄弱环节,自然而然是工作的难点和关键所在。只有农村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才会有真正圆满的国家现代化。河南是农业大省,乡村振兴决定着河南经济发展的状况,也决定着现代化的进程。河南应该把乡村振兴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为此要特别抓好三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两个“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推动城市骨干企业和优秀经营者进入农村,以现代化生产方式、经营模式、技术手段、操作平台发展乡村经济,推动产业融合创新。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在乡村,但解决乡村问题的主要力量在城市;单靠农村自身是实现不了乡村振兴的,仅靠“一亩三分地”的经营模式也是不能拥抱现代化美景的。二是要大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保障农民与市民平等的人身权利和发展机会,推动农村生产资料和要素按照市场规则进行流动和配置。三是要携手建立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区际利益补偿机制,以此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水平。河南是粮食大省,这项改革特别必要。不建立起这个机制,难以体现对农民的公平性,也不能树立起对辛苦的种粮人的尊重与敬畏。

       第六,提振精神文明。高质量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市场秩序和营商环境,特别需要公平公正、诚实守信、遵规守约;需要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需要爱岗敬业、精细专注、精益求精。而所有这些都要以高度的精神文明为支撑。在当前物质文明已有良好基础的情况下,应该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作为文化大省,应努力发挥这个独特优势。要强化举措,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社会普遍能感受到,过去十多年来河南在精神文明方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社会形象明显改善,但还需要继续努力,进一步强化精神文明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公民素质对推动物质文明现代化的支撑水平。同时,河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开拓力度仍有很大潜力,需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挖掘。

  我就谈这样一些认识,谢谢大家!